•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01年1月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2013年1月15日
 
    CSSCI论文

481

中国动画如何才能走出去

论文

李三强

中国电视

2010年第1期

482

中国动画喜剧的创作传统及其现代阐释——以“中国学派”为例

论文

李三强

中国电视

2010年第9期

483

国际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论文

李显杰

上海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484

东方延迟模仿与西方写生模仿及其不同文化基因

论文

陈龙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5月

485

东巴象形文书法、印章的审美之维语艺术自觉

论文

陈龙海

中国书法

2010年8月

486

建构飞动之美——试论中国古代雕塑的线条语汇

论文

陈龙海

文艺争鸣

2010年11月

487

师生冲突的视角比较与发展趋势

论文

陈秀玲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第7期

488

高校教学交往和谐发展的困境与趋势

论文

陈秀玲

江苏高教

2010年第5期

489

国外师生冲突研究的视角比较

论文

陈秀玲

上海教育科研

2010年第3期

490

“边缘英雄”当适可而止——评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塑造

论文

彭涛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年第1期

491

理念型心理契约与媒体受众忠诚度的培养

论文

李黎明

当代传播

2010年第4期

492

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

论文

喻发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493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论文

喻发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494

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

论文

喻发胜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第5期

495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论文

喻发胜

新闻记者

2010年第10期

496

全球化与社会性转型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

论文

喻发胜

江汉论坛

2010年第11期

497

乡村轻喜剧的创作与文化构建

论文

普丽华

现代传播

2010年第4期

498

万籁鸣与特伟动画创作之比较

论文

李三强

电影艺术

2011年02期

499

“空间”与“越界”——论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转向

论文

李显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6期

500

视野与情怀——全球化视域下中外大片的叙事空间与话语形态比较

论文

李显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

501

时空弥合和空间转向——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分析

论文

孟君

文艺评论

2012年07期

502

从技术理性批判、技术至上到技术主导——论技术对传媒权力的影响

论文

孟君

当代传播

2012年01期

503

突发事件采访与记者“应急知识”的学习

论文

喻发胜

新闻记者

2011年06期

504

图书质量是怎样“炼成”的——例谈防灾应急出版物的编写与把关

论文

喻发胜

出版发行研究

2011年06期

505

微博与政府危机公关

论文

喻发胜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年06期

506

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再认识

论文

董中锋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1期

507

新形势下的选题策划

论文

董中锋

编辑学刊

2011年04期

508

编辑的林子——读《平凡嫁衣》有感

论文

范军

中国图书评论

2011年01期

509

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2006-2010)的五个维度

论文

范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510

延安出版业(1936—1947)研究评述

论文

范军

出版科学

2011年03期

511

苏区出版业研究述评

论文

范军

出版发行研究

2011年06期

512

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活动研究综述

论文

范军

现代出版

2011年04期

513

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科学化管理制度

论文

范军

出版发行研究

2011年08期

514

2010年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

论文

范军

出版科学

2011年06期

515

张闻天新闻出版思想与实践

论文

范军

编辑学刊

2011年06期

516

大学出版与学术创新

论文

范军

现代出版

2012年01期

517

试论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以张元济等编辑出版家为例

论文

范军

中国出版

2012年05期

518

略论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三种形式

论文

范军

出版发行研究

2012年04期

519

坚守文化人的出版理想

论文

范军

现代出版

2012年03期

520

区域性期刊史研究的拓荒之作——读《山西期刊史(1900—2008)》随感

论文

范军

编辑之友

2012年10期

521

2011年出版文化史研究著作目录

论文

范军

出版科学

2012年06期

522

略论出版业经营管理类领军人才的企业家精神

论文

范军

出版发行研究

2012年11期

523

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

论文

张三夕

广东社会科学

2011年01期

524

岁月映照大师的光辉——张舜徽先生学术品格述论

论文

张三夕

中国文化研究

2011年01期

525

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

论文

张三夕

江汉论坛

2011年04期

526

借“史”传言论治平——司马迁的社会理想观

论文

张三夕

鄂州大学学报

2011年03期

527

简论张舜徽先生的“谈艺录”

论文

张三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528

直面生死,感悟人生——对杨元元、朱蔷薇人生抉择的生死学考察

论文

张三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529

《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

论文

张三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4期

530

学会聆听——谈谈文学批评的伦理态度

论文

张三夕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