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441 |
辛勤耕耘一甲子 |
论文 |
张永健 |
人民日报 |
2010年1月25日 |
442 |
俄罗斯《文学报》风雨二十年 |
论文 |
王树福 |
读书 |
2010年第4期 |
443 |
讲述体:一种民族化叙述体式的生成 |
论文 |
王树福 |
外国文学 |
2010年第5期 |
444 |
“留比莫夫卡之子”与当今俄罗斯“新新浪潮”戏剧 |
论文 |
王树福 |
戏剧 |
2010年第1期 |
445 |
流散之旅:巴别尔在西方的传播变迁 |
论文 |
王树福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446 |
影像记忆与语言复调:解析俄语布克奖小说《女性时代》 |
论文 |
王树福 |
俄罗斯文艺 |
2010年第2期 |
447 |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阿桑》的认同叙事分析 |
论文 |
王树福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0年第3期 |
448 |
女性文学的兴起:2009年度俄语布克奖述选解析 |
论文 |
王树福 |
外国文学动态 |
2010年第1期 |
449 |
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 |
论文 |
邹建军 |
中国比较文学 |
2010年第4期 |
450 |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 |
论文 |
邹建军 |
安徽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451 |
无爱的悲剧: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 |
论文 |
邹建军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452 |
转型期外国类型化音乐电台节目编排技巧思考——以湖北音乐广播为例 |
论文 |
许玲 |
学术月刊 |
2010年第18期 |
453 |
论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公民协商与公民行动 |
论文 |
刘九洲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6期 |
454 |
金融危机下的都市报生存之路 |
论文 |
刘九洲 |
当代传播 |
2010年第2期 |
455 |
当代文学观念的流变及其反思 |
论文 |
魏天真 |
江汉论坛 |
2010年第9期 |
456 |
儿童使用网络游戏的规制依据和指标探讨 |
论文 |
周莉 |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10月 |
457 |
中国报纸副刊的孕育与诞生 |
论文 |
员怒华 |
中国出版 |
2010年6月 |
458 |
创作动机与人性欲望 |
论文 |
晓苏 |
江汉论坛 |
2010年第7期 |
459 |
论出版的基本规律 |
论文 |
董中锋 |
出版发行研究 |
2010年第1期 |
460 |
用户创作时代的媒介与文化——小议参与式文化及其民主潜力 |
论文 |
许玲 |
湖北社会科学 |
2010年第9期 |
461 |
网络舆论传播中的公民协商与公民行动 |
论文 |
许玲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6期 |
462 |
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间元点与空间元点 |
论文 |
陈建宪 |
民俗研究 |
2010年第2期 |
463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 |
论文 |
刘守华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2期 |
464 |
佛经故事与哈萨克民间故事 |
论文 |
刘守华 |
西北民族研究 |
2010年第1期 |
465 |
从清代诗选刊诗歌选本的批评功能 |
论文 |
王炜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10年第3期 |
466 |
论《水浒传》的早期传播——以张丑著录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为中心 |
论文 |
王齐洲 |
社会科学研究 |
2010年第3期 |
467 |
钱希言《戏瑕》所记《水浒传》传播史料辨析 |
论文 |
王齐洲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468 |
《水浒传》早期传播史料辨析——以《南沙先生文集·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为中心 |
论文 |
王齐洲 |
中山大学学报 |
2010年第5期 |
469 |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蠡测——以《诸子略》为中心 |
论文 |
王齐洲 |
齐鲁学刊 |
2010年第5期 |
470 |
试论颜真卿与唐代抚州区域文化之关系 |
论文 |
汤江浩 |
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
|
471 |
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上) |
论文 |
戴建业 |
图书情报知识 |
2010年第6期 |
472 |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
论文 |
张三夕 |
浙江学刊 |
2010年第1期 |
473 |
屈原"美政"思想与楚国的诸子学 |
论文 |
高华平 |
江汉论坛 |
2010年第2期 |
474 |
先秦教育思想观念的演变史--论楚简中"教"字的几种写法 |
论文 |
高华平 |
中国文化研究 |
2010年秋之卷 |
475 |
屈宋赋的文体特点辨析 |
论文 |
高华平 |
文学评论丛刊 |
2010年第2辑 |
476 |
大众文化与感性化叙事 |
论文 |
李炜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2期 |
477 |
跨媒介视阈中的《茶馆》叙事 |
论文 |
李炜 |
中国电视 |
2010年第12期 |
478 |
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建构 |
论文 |
修倜 |
江西社会科学 |
2010年第2期 |
479 |
喜剧性矛盾的“双重背反性” |
论文 |
修倜 |
福建论坛 |
2010年第2期 |
480 |
喜剧美学:从“表象自由”到“人性自由”——由康德到席勒的理论推进 |
论文 |
修倜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