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401 |
解读心理变迁的轨迹 |
论文 |
王先霈 |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15日 |
402 |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与德国文学思想 |
论文 |
张玉能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1期 |
403 |
女性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
论文 |
张玉能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0年第1期 |
404 |
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各种价值意味 |
论文 |
张玉能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1期 |
405 |
接受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
论文 |
张玉能 |
福建论坛 |
2010年第2期 |
406 |
欲望美学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欲望美学与文学艺术的欲望化 |
论文 |
张玉能 |
孝感学院学报 |
2010年第1期 |
407 |
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与重写现代性 |
论文 |
张玉能 |
江海学刊 |
2010年第2期 |
408 |
论西方文论的研究型教学 |
论文 |
张玉能 |
文学教育 |
2010年第2期上 |
409 |
实践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兼评董学文的文学本体论 |
论文 |
张玉能 |
学习与探索 |
2010年第2期 |
410 |
欲望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仿像理论与真实性 |
论文 |
张玉能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2期 |
412 |
论新实践美学的文学本体论--兼答对实践本体论的诘难 |
论文 |
张玉能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2010年第3期 |
413 |
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 |
论文 |
张玉能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4期 |
414 |
欲望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仿像理论与真实性 |
论文 |
张玉能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0年第5期 |
415 |
实践的转化功能与文学艺术--实践的转化功能与准自由的文学艺术 |
论文 |
张玉能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0年第5期 |
416 |
西方美学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
论文 |
张玉能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6期 |
417 |
对生态观念的实践美学观照 |
论文 |
王庆卫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418 |
生态主义:放大的人类中心尺度 |
论文 |
王庆卫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419 |
典型:意识形态或知识型视域下的文学范畴 |
论文 |
王庆卫 |
湖北大学学报 |
2010年第5期 |
420 |
中国文艺价值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解释框架 |
论文 |
黄念然 |
复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421 |
论中国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转型 |
论文 |
黄念然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10年第6期 |
422 |
“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
论文 |
孙文宪 |
宁夏社会科学 |
2010年第1期 |
423 |
《文心雕龙》与《论衡》 |
论文 |
王济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10年11月版 |
424 |
《阿凡达》中的现代悖论 |
论文 |
韩军 |
人民日报 |
2010年3月版 |
425 |
历史剧如何演义历史 |
论文 |
韩军 |
人民日报 |
2010年6月18日 |
426 |
新中国文学中文化“恋父”心理解析 |
论文 |
李遇春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427 |
心理结构的平衡与颠覆——论陈忠实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 |
论文 |
李遇春 |
小说评论 |
2010年第1期 |
428 |
从阐释到实证 |
论文 |
李遇春 |
南方文坛 |
2010年第3期 |
429 |
符号的行旅——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变的一个历史轮廓 |
论文 |
李遇春 |
南方文坛 |
2010年第3期 |
430 |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完美主义人物形象分 |
论文 |
李遇春 |
东岳论丛 |
2010年第10期 |
431 |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述评 |
论文 |
李遇春 |
长江学术 |
2010年第3期 |
432 |
京派研究的鲁迅背景 |
论文 |
许祖华 |
中国文学研究 |
2010年第2期 |
433 |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 |
论文 |
许祖华 |
山西大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434 |
闻一多的诗歌节奏理论与实践 |
论文 |
王泽龙 |
人文杂志 |
2010年第2期 |
435 |
新诗散文化:诗歌文体演变的历史选择 |
论文 |
王泽龙 |
山西大学学报 |
2010年第5期 |
436 |
论穆旦诗歌词汇的现代性特征 |
论文 |
王泽龙 |
天津社会科学 |
2010年第6期 |
437 |
中国现代诗歌的智性特征 |
论文 |
王泽龙 |
江汉论坛 |
2010年第12期 |
438 |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 |
论文 |
王泽龙 |
湖北社会科学 |
2010年第4期 |
439 |
开在灵魂深处的幽兰 |
论文 |
王泽龙 |
光明日报 |
2010年11月25日 |
440 |
从革命中剔发人性:王蒙《失态的季节》论 |
论文 |
张岩泉 |
小说评论 |
2010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