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361 |
穆旦“地下”诗歌中的忏悔话语分析 |
论文 |
李遇春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9年2期 |
362 |
彷徨无地的他者——从〈影的告别〉看〈野草〉主题形象的特点 |
论文 |
岁涵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9年4期 |
363 |
关于建设20世纪西方文学史教材的研究 |
论文 |
聂珍钊 |
浙江大学学报 |
2009年2期 |
364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 |
论文 |
邹建军 |
江汉论坛 |
2009年1期 |
365 |
论亨利•菲尔丁小说的合理利己主义思想 |
论文 |
杜娟 |
武汉大学学报 |
2009年4期 |
366 |
留比莫夫卡戏剧节:当今俄罗斯戏剧的发源地与实验场 |
论文 |
王树福 |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2009年2期 |
367 |
本体阐释与方法启示:解读《哥萨克的末日》 |
论文 |
王树福 |
中国图书评论 |
2009年11期 |
368 |
叙述结构的多主体性:《别尔金小说集》的话语层次分析 |
论文 |
王树福 |
中国俄语教学 |
2009年2期 |
369 |
本土的与外来的,传统的与先锋的:俄语布克奖的是是非非 |
论文 |
王树福 |
俄罗斯文艺 |
2009年2期 |
370 |
米·叶利扎罗夫:“俄罗斯族作家,俄罗斯的外国人” |
论文 |
王树福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9年6期 |
371 |
绿色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
综述 |
王树福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9年4期 |
372 |
2008年度俄语布克奖评选综述 |
综述 |
王树福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9年2期 |
373 |
张天师传说和佛本生故事 |
论文 |
刘守华 |
民族艺术 |
2009年4期 |
374 |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 |
论文 |
戴建业 |
图书情报知识 |
2009年2月 |
375 |
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取向 |
论文 |
戴建业 |
图书情报知识 |
2009年5月 |
376 |
“丑”义探源 |
论文 |
高华平 |
中国文化研究 |
2009年春之试卷 |
377 |
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 |
论文 |
高华平 |
古典文献研究 |
第十二辑 |
378 |
“性”“情”论——由新楚简中“性”“情”二字的形义引发的思考 |
论文 |
高华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9年5期 |
379 |
汶川大地震于死亡记忆 |
论文 |
张三夕 |
郑州大学学报 |
2009年1期 |
380 |
“五至”异文考释 |
论文 |
张三夕 |
北方论丛 |
2009年3期 |
381 |
论墨子的文学观念——兼论孔墨文学观念之异同 |
论文 |
王齐洲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8年2期 |
382 |
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视角转换 |
论文 |
王齐洲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8年4期 |
383 |
小说观、小说史观与六朝小说史研究——兼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有关论述 |
论文 |
王齐洲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8年6期 |
384 |
“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 |
论文 |
王齐洲 |
中山大学学报 |
2009年1期 |
385 |
春秋时区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 |
论文 |
王齐洲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9年3期 |
386 |
苏瑰《中枢龟鉴》初探 |
论文 |
王齐洲 |
文学遗产 |
2009年3期 |
387 |
论老子的文学观念 |
论文 |
王齐洲 |
江汉论坛 |
2009年4期 |
388 |
“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 |
论文 |
王齐洲 |
文史哲 |
2009年6期 |
389 |
论“双两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术史的贡献 |
论文 |
王齐洲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9年3期 |
390 |
“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 |
论文 |
李显杰 |
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 |
2009年2期 |
391 |
国产动画如何“牛气冲天” |
论文 |
李炜 |
中国电视 |
2009年6期 |
392 |
动画创作的“表演”问题 |
论文 |
李三强 |
电影艺术 |
2009年1期 |
393 |
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 |
论文 |
李三强 |
中国电视 |
2009年7期 |
394 |
论喜剧性自由的特定内涵 |
论文 |
修倜 |
人文杂志 |
2009年4期 |
395 |
“戏仿”的喜剧性动因与创造性建构 |
论文 |
修倜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9年4期 |
396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
论文 |
胡亚敏 |
湘潭大学学报 |
2010年第3期 |
397 |
后现代教学理念与研究型教材编写 |
论文 |
胡亚敏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0年第5期 |
398 |
文学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
论文 |
胡亚敏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 |
2010年第12期 |
399 |
文艺心理学学科反思 |
论文 |
王先霈 |
《云梦学刊》 |
2010年第2期 |
400 |
深化文艺理论基础性研究 |
论文 |
王先霈 |
《人民日报》 |
2010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