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01年1月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2010年4月6日
 
    CSSCI论文

321

激情与苦难:历史记忆的沧桑——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论

论文

张岩泉

福州大学学报

2008年6期

322

阿Q·屈原·江湖——论聂绀弩旧体诗的精神特征

论文

李遇春

福建论坛

2008年3期

323

底层叙述中的声音问题——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兴》

论文

李遇春

小说评论

2008年2期

324

论茅盾建国后的旧体诗词创作

论文

李遇春

长江学术

2008年4期

325

新时期湖北作家底层书写一瞥

论文

李遇春

小说评论

2008年6期

326

人文风雨:文学流传与变异的几种动因

论文

邹建军

北方论丛

2008年1期

327

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

论文

邹建军

江汉论坛

2008年2期

328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

论文

邹建军

湖南社会科学

2008年4期

329

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

论文

李三强

人大复印《美学》

2007年12期

330

影视产业视角下的《红楼梦》重拍

论文

李三强

红楼梦学刊

2008年6期

331

数字时代记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手法

论文

李三强

中国电视

2008年2期

332

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论文

李三强

中国电视

2008年6期

333

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

论文

孟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334

解释学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论文

张玉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1期

335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与现代性

论文

张玉能

湖北大学学报

2009年1期

336

盖格尔现象学艺术意味论之一——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

论文

张玉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1期

337

解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论文

张玉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2009年1期

338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论文

张玉能

江汉论坛

2009年3期

339

德国早期现象学对审美现代性的探索

论文

张玉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

2009年2期

340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还原与德国文学思想

论文

张玉能

河南社会科学

2009年2期

341

胡塞尔的艺术哲学

论文

张玉能

中山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342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诗学与西文美学传统

论文

张玉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2009年3期

343

新实践美学如何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论文

张玉能

湖北大学学报

2009年6期

344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

论文

胡亚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3期

345

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回望

论文

胡亚敏

文艺争鸣

2009年11期

346

中西移情理论之异同

论文

王先霈

人大复印资料

2009年9期

347

语言问题与比较视域下的中国诗学研究

论文

韩军

文化与诗学

2009年第1辑

348

近百年来佛教文艺思想研究的基本入思方式及其困境

论文

黄念然

长江学术

2009年第2辑

349

鲁迅“文学自觉”说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局限

论文

黄念然

西北大学学报

2009年1期

350

中国文学理论近现代转型的现实语境

论文

黄念然

中国文学研究

2009年第1辑

351

百年后学科架构的多维思考

论文

周晓明

学术月刊

2009年2期

352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的对话

论文

周晓明

新华文摘

2009年11期

353

鲁迅与音乐

论文

许祖华

鲁迅研究月刊

2009年11期

354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

论文

王泽龙

天津社会科学

2009年1期

355

语文课问题何在

论文

王泽龙

光明日报

2009年2月

356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三十年回眸

论文

王泽龙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357

一种动态和谐的审美存在——在“五四”精神光照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性构想

论文

黄曼君

河北学刊

2009年3期

358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心俞诗性

论文

黄曼君

湖北社会科学

2009年3期

359

叶圣陶旧体诗词风格的形成及嬗变

论文

李遇春

福建论坛

2009年5期

360

藏克家旧体诗创作心理探源

论文

李遇春

长江学术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