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01年1月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2010年4月6日
 
    CSSCI论文

281

国学为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

论文

张三夕

光明日报

2007年1月25日

282

国学大师与学位

论文

张三夕

光明日报

2007年4月5日

283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论文

高华平

江汉论坛

2007年8期

284

《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

论文

高华平

中国文化研究

2007年秋

285

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

论文

高华平

天津社会科学

2007年5期

286

《天问》写作年代和地点推测

论文

高华平

复旦学报

2007年6期

287

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

论文

高华平

郑州大学学报

2007年4期

288

刘知几与胡应麟小说分类思想比较

论文

王齐洲

江海学刊

2007年3期

289

《汉志》普录之小说家《鼓禅方说》等四家考辨

论文

王齐洲

兰州大学学报

2007年5期

290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发展变异

论文

修倜

戏剧艺术

2007年3期

291

以“感性为主导”的电影美学

论文

李显杰

电影艺术

2007年3期

292

重读“中国学派”

论文

李三强

电影艺术

2007年6期

293

中美动画文化精神之比较

论文

李三强

电视研究

2007年1期

294

话语实践与美和审美

论文

张玉能

湖北大学学报

2008年1期

295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论文

张玉能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

296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论文

黄念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

297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善

论文

张玉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298

话语实践与实践美学

论文

张玉能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

 

2008年第1期

299

论不同类型实践与美和审美的关系

论文

张玉能

新华文摘

 

2008年第20期

300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论文

张玉能

福建论坛

2008年第8期

301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论文

张玉能

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5期

302

论话语生产的类型转换与艺术的“终结”

论文

张玉能

文艺理论研究

2008年第5期

303

解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论文

张玉能

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9期

304

盖格尔现象学艺术意味论之一——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

论文

张玉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305

詹姆逊与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

论文

胡亚敏

上海大学学报

2008年1期

306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论文

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2期

307

在反思中前行——30年高校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回顾

论文

胡亚敏

文艺理论研究

2008年6期

308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的网络建设探索

论文

胡亚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08年12期

309

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汶川大地震

论文

聂珍钊

当代外国文学

2008年4期

310

口语、个人与传统:近年中国诗歌现象述评

论文

魏天无

江汉论坛

2008年第7期

311

“寻求对于真理的服从”王元化与——《王元化集》

论文

魏天无

出版发行研究

2008年第6期

312

内部“语言”模式的运用及其突破——宇文所安唐诗史研究中的“诗学”及其批评

论文

韩军

东方丛刊

2008年第2辑

313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史学问题

论文

周晓明

江汉论坛

2008年5期

314

重述五四与“当代文学”的合法性论证考察

论文

王又平

文艺理论研究

2008年第1期

315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海外汉学”

论文

王又平

江汉论坛

2008年第5期

316

中国现代意象诗学的发生

论文

王泽龙

人文杂志

2008年4期

317

当代文学史建构中的两个问题

论文

张卫中

江海学刊

2008年2期

318

促进与促退

论文

张岩泉

中国文学研究

2008年3期

319

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论文

张岩泉

江汉论坛

2008年10期

320

论“季节系列”

论文

张岩泉

文艺争鸣

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