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01年1月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2010年4月6日
 
    CSSCI论文

241

身体美学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

张玉能

上海文化

2007年2期

242

后现代主义与毛泽东美学思想

论文

张玉能

人大复印资料

2006年4期

243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论文

张玉能

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9期

244

新时期美学研究问题域的转换

论文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6期

245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论文

张玉能

福建论坛

2007年12期

246

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

论文

胡亚敏

华中师大学报

2007年6期

247

新时期美学研究问题域的转换

论文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248

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

论文

胡亚敏

江汉论坛

2007年12期

249

两位青年作家的成长

论文

王先霈

人民日报

2007年8月2日

250

三十年来文艺学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论文

王先霈

华中师大学报

2007年5期

251

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

论文

孙文宪

西北师大学报

2007年1期

252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以文化批判为视角的反思

论文

孙文宪

学习与探索

2007年3期

253

林纾与通称派

论文

王济民

华中师大学报

2007年3期

254

中国古典和谐美学的生态智慧及现实价值

论文

黄念然

复旦大学学报

2007年4期

255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论文

黄念然

华中师大学报

2007年5期

256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观念的流变

论文

黄念然

粤海风

2006年6期

257

宏大的范畴体系

论文

邱紫华

光明日报

2007年1月

258

余光中诗的价值

论文

黄曼君

人民日报

2007年2月25日

25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简介

论文

张永健

求是

2007年3期

260

评《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论文

周晓明

中国文学研究

2007年3期

261

现代科学技术实践与现代中国文化生态

论文

周晓明

江汉论坛

2007年5期

262

道德理想——《狂人日记》的未解之结

论文

许祖华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10期

263

信念 创新 责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与问题

论文

许祖华

厦门大学学报

2007年6期

264

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文史观念的分离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论文

张卫中

天津社会科学

2007年1期

265

“五四”时期作家的语言探索及其意义

论文

张卫中

贵州社会科学

2007年6期

266

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

论文

王泽龙

华中师大学报

2007年1期

267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论文

王泽龙

光明日报

2007年8月24日

268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二题

论文

张岩泉

福建论坛

2007年6期

269

忧患之诗与安乐之诗——老舍旧体诗创作转型论

论文

李遇春

福建论坛

2007年7期

270

视角的越界

论文

邹建军

当代外国文学

2007年4期

271

学科话语与人文精神

论文

邹建军

学习与探索

2007年2期

272

荒诞的悲喜性质辨

论文

苏晖

文艺争鸣

2007年1期

273

《贤愚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论文

刘守华

民族文学研究

2007年4期

274

《杂宝藏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论文

刘守华

西北民族研究

2007年2期

275

《民间文学学术史》和民间文学学科命运

论文

刘守华

民俗研究

2007年4期

276

故事传统与个性叙事

论文

林继富

民族文学研究

2007年3期

277

叙事传统复兴的多元力量

论文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7年5期

278

“路”与屈原的精神世界

论文

安敏

中国文化研究

2007年秋

280

格调对神韵的兼容——从《清诗别裁集》选王士祺看沈德潜的“格调说”

论文

王炜

武汉大学学报

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