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 |
我国情景喜剧创作中的误区和矛盾 |
论文 |
李三强 |
电影艺术 |
2005年1期 |
202 |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 |
论文 |
胡亚敏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6年1期 |
203 |
印度古典戏剧的美学特征 |
论文 |
邱紫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1期 |
204 |
不可言说中的言说——禅的意会思维特征及其表达方式 |
论文 |
邱紫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6期 |
205 |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三大困境 |
论文 |
黄念然 |
福建论坛 |
2006年8期 |
206 |
美学范式:实践的生态和谐观 |
论文 |
王庆卫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6年4期 |
207 |
实践美学终结了吗——与章辉博士商榷 |
论文 |
张玉能 |
汕头大学学报 |
2005年4期 |
208 |
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 |
论文 |
张玉能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1期 |
209 |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
论文 |
张玉能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5年6期 |
210 |
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 |
论文 |
张玉能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6年4期 |
211 |
自然美与实践的自由 |
论文 |
张玉能 |
福建论坛 |
2006年9期 |
212 |
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兼论当代喜剧电影 |
论文 |
修倜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6年6期 |
213 |
两种文体,一样情怀——江岳作品的艺术品质 |
论文 |
邹建军 |
人民日报 |
2006年3月16日 |
214 |
论人类文明中狂欢精神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
论文 |
苏晖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5期 |
215 |
关于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思考 |
论文 |
黄曼君 |
河北学刊 |
2006年5期 |
216 |
倾斜的坐标——“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策略及影响辨析 |
论文 |
张卫中 |
文艺争鸣 |
2006年1期 |
217 |
家族的挽歌——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第一类母题 |
论文 |
许祖华 |
江汉论坛 |
2006年2期 |
218 |
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 |
论文 |
许祖华 |
江汉论坛 |
2006年11期 |
219 |
论中国现代诗歌的都市化特征 |
论文 |
王泽龙 |
人文杂志 |
2006年4期 |
220 |
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 |
论文 |
王泽龙 |
河北学刊 |
2006年5期 |
221 |
一种新型的文学话语空间的开创 |
论文 |
李遇春 |
长江学术 |
2006年1期 |
222 |
庄严与吊诡 |
论文 |
李遇春 |
南方文坛 |
2006年5期 |
223 |
一个佛经故事的传译与蜕变 |
论文 |
刘守华 |
民族文学研究 |
2006年4期 |
224 |
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论文 |
刘守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6期 |
225 |
多维视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话研究 |
论文 |
陈建宪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2期 |
226 |
中国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 |
论文 |
林继富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2006年6期 |
227 |
西藏农村民俗研究 |
论文 |
林继富 |
中国藏学 |
2006年4期 |
228 |
别忘了祖传秘方 |
论文 |
戴建业 |
读书 |
2006年1期 |
229 |
论行为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极端经验 |
论文 |
张三夕 |
南开学报 |
2006年1期 |
230 |
国学提供“支援意识” |
论文 |
张三夕 |
光明日报 |
2006年10月31日 |
231 |
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 |
论文 |
高华平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6年1期 |
232 |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 |
论文 |
高华平 |
光明日报 |
2006年2月24日 |
233 |
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 |
论文 |
高华平 |
文艺理论研究 |
2006年2期 |
234 |
对郭店《老子》的再认识 |
论文 |
高华平 |
江汉论坛 |
2006年4期 |
235 |
《金辽文》与辽代佛教 |
论文 |
高华平 |
郑州大学学报 |
2006年5期 |
236 |
谢灵运的佛教著述 |
论文 |
高华平 |
中国文化研究 |
2006年冬之卷 |
237 |
论文学史的观念与文学史的编写 |
论文 |
王齐洲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2006年9期 |
238 |
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 |
论文 |
王齐洲 |
明清小说研究 |
2006年3期 |
239 |
《汉志》考录之小说家《伊尹说》学说考解 |
论文 |
王齐洲 |
武汉大学学报 |
2006年5期 |
240 |
论文学的进化与退化 |
论文 |
王齐洲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