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161 |
古代境轮、味论中的移情和联觉理论 |
论文 |
王先霈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5年3期 |
162 |
理论似在途中——詹姆逊批判 |
论文 |
胡亚敏 |
外国文学 |
2005年1期 |
163 |
论当今文学批评的功能 |
论文 |
胡亚敏 |
社会科学辑刊 |
2005年6期 |
164 |
中外融汇、平等对话 |
论文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
165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
论文 |
黄念然 |
东方丛刊 |
2004年3期 |
166 |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
论文 |
孙文宪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4年5期 |
167 |
古代印度雕刻的美学特征 |
论文 |
邱紫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1期 |
168 |
历史维度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展开 |
论文 |
黄念然 |
江海学刊 |
2005年3期 |
169 |
近年来国内“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与反思 |
论文 |
黄念然 |
江汉论坛 |
2005年4期 |
170 |
论科技与文学的联系和渗透 |
论文 |
胡亚敏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2005年2期 |
171 |
五四时期胡适的科学思想 |
论文 |
王济民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2期 |
172 |
视界融合中的生命之流——中国20世纪新文学现代品格的动态考察 |
论文 |
黄曼君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
173 |
他者的进入——论从乡土向农村的蜕变 |
论文 |
王又平 |
2005年1期 |
|
174 |
中国现代小说时空观念的变革 |
论文 |
张卫中 |
贵州社会科学 |
2005年5期 |
175 |
从《红楼梦》到《狂人日记》——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传统溯源 |
论文 |
许祖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
176 |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 |
论文 |
王泽龙 |
社会科学研究 |
2005年3期 |
177 |
闻一多诗歌意象艺术嬗变论 |
论文 |
王泽龙 |
江汉论坛 |
2005年9期 |
178 |
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 |
论文 |
王泽龙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
179 |
坚忍的期待与行动的意义 |
论文 |
张岩泉 |
人文杂志 |
2005年5期 |
180 |
芒克“地下”诗歌的精神分析 |
论文 |
李遇春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1期 |
181 |
悖论中的《扎根》与《扎根》中的悖论 |
论文 |
李遇春 |
小说评论 |
2005年4期 |
182 |
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 |
论文 |
邹建军 |
江汉论坛 |
2005年8期 |
183 |
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及艺术表现 |
论文 |
杨建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1期 |
184 |
乔伊斯与易卜生 |
论文 |
杨建 |
国外文学 |
2005年2期 |
185 |
跨国选编中韩日故事合集的启示 |
论文 |
刘守华 |
民族文学研究 |
2005年3期 |
186 |
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的演变 |
论文 |
刘守华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3期 |
187 |
民间叙事传统的转变——从廪君到向王 |
论文 |
林继富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2005年6期 |
188 |
“忧愤”与“激荡”——元嘉士庶的人生际遇及其诗歌的情感基调 |
论文 |
戴建业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5年3期 |
189 |
上古文学中博雅型讽谏者形象——谏诤者形象研究之一 |
论文 |
韩维志 |
社会科学家 |
2005年1期 |
190 |
儒家对强谏的抑扬与强谏者形象的形成 |
论文 |
韩维志 |
求是学刊 |
2005年5期 |
191 |
二十世纪屈原人格研究述论 |
论文 |
周禾 |
江淮论坛 |
2005年第1期 |
192 |
屈原:《楚辞》一书的唯一主题 |
论文 |
周禾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2期 |
193 |
简评《中国发展》 |
论文 |
张三夕 |
光明日报 |
2005年9月27日 |
194 |
“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 |
论文 |
高华平 |
文学遗产 |
2005年5期 |
195 |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虞初周说》探佚 |
论文 |
王齐洲 |
南开学报 |
2005年3期 |
196 |
论中国文学发展的阶段性 |
论文 |
王齐洲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4期 |
197 |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黑色幽默 |
论文 |
修倜 |
电影艺术 |
2005年1期 |
198 |
香港喜剧电影中的“戏仿” |
论文 |
李显杰 |
电影艺术 |
2005年1期 |
199 |
“词”格与“像”格——论影像修辞格的含义 |
论文 |
李显杰 |
电影艺术 |
2005年3期 |
200 |
冯小刚贺岁片喜剧话语的建构方式 |
论文 |
彭涛 |
电影艺术 |
2005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