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01年1月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
2010年4月6日
 
    CSSCI论文

81

达•芬奇的艺术美学思想

论文

邱紫华

兰州大学学报

2003年2期

82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

论文

邱紫华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5期

83

论蒙田的美学思想

论文

邱紫华

厦门大学学报

2003年6期

84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论文

王济民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1期

85

“吾省吾”与“吾表我”两种艺术心理活动路径

论文

王先霈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4期

86

马克思美的规律论新解

论文

徐正非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1期

87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论文

张玉能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1期

88

席勒论艺术与人性的异型同构

论文

张玉能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4期

89

词义的召唤性与训诂的创造性

论文

周光庆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4期

90

何晏著述考

论文

高华平

文献

2003年11期

91

是“东宫之杯”还是“东宫之师”?

论文

高华平

古汉语研究

2003年1期

92

北凉王段业事迹考

论文

高华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1期

93

《金瓶梅》:社会转型期的人性考问

论文

王齐洲

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1期

94

游夏文学发微

论文

王齐洲

北京大学学报

2003年4期

95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注》审美观照

论文

佘斯大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4期

96

火中凤凰 纪实史诗

论文

黄曼君

人民日报

2003年2月15日

97

胆略•深情•智慧

论文

黄曼君

光明日报

2003年4月7日

98

激情澎湃的生命之歌

论文

黄曼君

人民日报

2003年7月24日

99

现代•反思•延异——胡风与七月派现代性重读

论文

黄曼君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5期

100

在反思中重塑民族新文学品格——略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论文

黄曼君

江汉论坛

2003年8期

101

茹志鹃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

论文

李遇春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1期

102

论20世纪40—70年代中国作家的革命英雄情结

论文

李遇春

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4期

103

孙犁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分析

论文

李遇春

华东师大学报

2003年4期

104

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

论文

王又平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4期

105

诗化而奇幻凄艳的人性悲歌——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

论文

普丽华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2期

106

论徐圩《鬼恋》的审美特质

论文

王泽龙

人文杂志

2003年5期

107

在反思中重塑民族新文学品格——略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反思特征

论文

王泽龙

江汉论坛

2003年8期

108

从现代到古代——叶维廉及其诗歌创作论

论文

许祖华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1期

109

人与天——前期自律精神的确立

论文

周晓明

华中师大学报

2003年5期

110

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

论文

苏  晖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3年2期

111

中西诗歌源流及其形成原因比较

论文

苏  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2期

112

对女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回答

论文

邹建军

中南民大学报

2003年4期

113

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与诗歌教育

论文

邹建军

江汉论坛

2003年7期

114

20世纪钟嵘《诗品》研究述评

论文 

黄念然

中州学刊

2003年6期

115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正在打开的书

论文 

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5期 

116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论文 

黄念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2期

117

对话——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维度

论文 

黄念然

外国文学 

2004年6期

118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工作中的历史叙述问题

论文 

黄念然

复旦学报 

2004年6期 

119

学术能否成为思想的风骨?

论文 

黄念然

河北学刊 

2004年6期

120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

论文 

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