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41 |
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
论文 |
陈建宪 |
民族文学研究 |
2002年3期 |
42 |
语言狂欢背后的生灵叹息 |
论文 |
陈建宪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43 |
一个故事的原型与传承 |
论文 |
黄永林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44 |
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 |
论文 |
刘守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45 |
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
论文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1年6期 |
46 |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
论文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47 |
詹姆逊后现代理论重探 |
论文 |
胡亚敏 |
国外文学 |
2002年4期 |
48 |
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 |
论文 |
邱紫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1期 |
49 |
高乃依的悲剧美学思想 |
论文 |
邱紫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4期 |
50 |
“以言破言”与“能指优势”:论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一个差异 |
论文 |
孙文宪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51 |
文学理论基础的广泛性与本土性问题 |
论文 |
王先霈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6期 |
52 |
面向未来的思考——文艺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二人谈 |
论文 |
王先霈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6期 |
53 |
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 |
论文 |
张玉能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1期 |
54 |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 |
论文 |
高华平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5期 |
55 |
陶渊明儒道释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
论文 |
高华平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56 |
孔子、子夏诗论比较——兼论上博竹书《诗论》之命名 |
论文 |
王齐洲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5期 |
57 |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
论文 |
王齐洲 |
江汉论坛 |
2002年9期 |
58 |
论现代化理念及其两个维度 |
论文 |
张三夕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2期 |
59 |
论惜时道德感的诗意表达 |
论文 |
张三夕 |
浙江大学学报 |
2002年4期 |
60 |
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编联排序的几个问题 |
论文 |
张三夕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5期 |
61 |
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
论文 |
张三夕 |
江汉论坛 |
2002年9期 |
62 |
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 |
论文 |
马承五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6期 |
63 |
郭沫若前期诗学现代性观照 |
论文 |
黄曼君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6期 |
64 |
新女性小说:“后之后”的人文精神建构 |
论文 |
王又平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4期 |
65 |
略论二元对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
论文 |
王泽龙 |
人文杂志 |
2002年5期 |
66 |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 |
论文 |
王泽龙 |
学习与探索 |
2002年5期 |
67 |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传统与宗教论纲 |
论文 |
许祖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2期 |
68 |
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 |
论文 |
刘 渊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1期 |
69 |
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 |
论文 |
苏 晖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1期 |
70 |
道教对中国神话的继承与发展 |
论文 |
陈建宪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6期 |
71 |
民间荤故事的功能及文化意义 |
论文 |
黄永林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3期 |
72 |
民间诗歌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广泛运用 |
论文 |
黄永林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3年4期 |
73 |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民间语言的发现与重视 |
论文 |
黄永林 |
武汉大学学报 |
2003年6期 |
74 |
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
论文 |
林继富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3期 |
75 |
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 |
论文 |
林继富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6期 |
76 |
《黑暗传》中的盘古神话及其传承特点 |
论文 |
刘守华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6期 |
77 |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 |
论文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2期 |
78 |
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 |
论文 |
胡亚敏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3年6期 |
79 |
独特的审美思维体系与诗性的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的总体特征论 |
论文 |
邱紫华 |
南京大学学报 |
2003年1期 |
80 |
《十日谈》中的喜剧精神与悲剧精神 |
论文 |
邱紫华 |
四川大学学报 |
2003年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