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1 |
论现代化的东方道路 |
论文 |
张三夕 |
新华文摘 |
2001年4期 |
2 |
论希腊悲剧的复仇主题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1年3期 |
3 |
伟大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 |
论文 |
王忠祥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1年2期 |
4 |
文艺美学的新发展 |
论文 |
胡亚敏 |
文学评论 |
2002年3期 |
5 |
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
论文 |
李建中 |
文艺研究 |
2002年4期 |
6 |
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 |
论文 |
王先霈 |
文艺研究 |
2002年2期 |
7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 |
论文 |
王齐洲 |
文艺研究 |
2002年6期 |
8 |
《小世界》的典故反讽 |
论文 |
苏 晖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2年2期 |
9 |
外国文学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 |
论文 |
苏 晖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2年2期 |
10 |
中外文论术语检讨 |
论文 |
胡亚敏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3期 |
11 |
时代需要这样的国学读本——评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 |
论文 |
张玉能 |
文学评论 |
2003年6期 |
12 |
互联网与外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1期 |
13 |
新时期中国小说的时间艺术 |
论文 |
张卫中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3年1期 |
14 |
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化特点及其渊源 |
论文 |
张卫中 |
文艺评论 |
2003年1期 |
15 |
诠释犹太文化的美国变迁——评《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6期 |
16 |
学术研究论文的文体规范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1期 |
17 |
问题研究、比较文学与辩证法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3期 |
18 |
专家谈美国文学研究 |
论文 |
苏 晖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3期 |
19 |
东方文学专家谈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1期 |
20 |
“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6期 |
21 |
诠释犹太文化的美国变迁——评《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6期 |
22 |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建构”述略 |
论文 |
王先霈 |
文艺研究 |
2004年4期 |
23 |
向历史题材文艺要求什么 |
论文 |
王先霈 |
文学评论 |
2004年6期 |
24 |
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再思考 |
论文 |
黄曼君 |
文艺研究 |
2004年2期 |
25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
论文 |
黄曼君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4年6期 |
26 |
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 |
论文 |
黄曼君 |
文学评论 |
2004年8期 |
27 |
城市一个承载事业和绞杀灵魂的谬体 |
论文 |
姜玉琴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5期 |
28 |
告别与寻找——张一弓小说的话语转变 |
论文 |
李遇春 |
文学评论 |
2004年8期 |
29 |
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
论文 |
杜 娟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1期 |
30 |
《外国文学研究》与莎士比亚情结——兼及中国莎士比亚 |
论文 |
杜 娟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5期 |
31 |
论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隐喻的“父与子”主题 |
论文 |
刘兮颖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3期 |
32 |
文学伦理学: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5期 |
33 |
剑桥学术传统与批评方法:从利维斯谈起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6期 |
34 |
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悲剧性及民族意识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6期 |
35 |
以科研体验为基础 以教学实践为目标——谈比较文学教材建设 |
论文 |
邹建军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4年6期 |
36 |
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发展 |
论文 |
张玉能 |
文艺研究 |
2005年2期 |
37 |
贺敬之诗学品格论 |
论文 |
黄曼君 |
文艺研究 |
2005年6期 |
38 |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 |
论文 |
王泽龙 |
文学评论 |
2005年3期 |
39 |
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 |
论文 |
王泽龙 |
新华文摘 |
2005年6期 |
40 |
在“观察”与“规范”之间 |
论文 |
李遇春 |
文学评论 |
2005年4期 |
41 |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1期 |
42 |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tefan collini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3期 |
43 |
Ibsen's Plays in china and Their Ethical Value |
论文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5期 |
44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 |
论文 |
邹建军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1期 |
45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融品格 |
论文 |
邹建军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6期 |
46 |
方法与方向: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
论文 |
邹建军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2期 |
47 |
中国乔伊斯研究20年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2期 |
48 |
乔伊斯研究在西方 |
论文 |
杨 建 |
外国文学评论 |
2005年3期 |
49 |
喜剧意识:喜剧性的核心 |
论文 |
苏 晖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5期 |
50 |
死与变:《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与《海浪》的深层内涵 |
论文 |
杜 娟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5年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