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聂珍钊教授系列学术论文(2011-2013)

题目:玛乔瑞·帕洛夫及其诗学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关键词: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作者: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出处:《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2期

 

题目: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是文学经典化的载体。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所决定的。根据文学的伦理特性采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阅读、阐释和评价经典文学,可以获得新的价值发现。例如,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反映了古代希腊人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他无法在伦理两难中作出选择导致的。《老人与海》通过圣地亚哥对大马林鱼的追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秩序遭遇到危机。

关键词:文学经典  伦理学批评  价值重构

作者: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出处:《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

 

题目:论《悲悼》的乱伦与复仇

内容摘要:《悲悼》通过对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斯》的置换,无论在人物的关系上还是在复仇的性质上,都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在《悲悼》中,达维德和玛丽亚·卜兰脱姆的儿子卜兰特是伦理混乱的产物。从艾比·孟南同弟弟达维德争妻开始到艾斯拉·孟南的女儿莱维妮亚的犯罪为止,孟南家族一直陷于伦理混乱。克莉斯丁背叛自己的丈夫同卜兰特私通,没有在女儿的劝阻下回归理性,任凭情欲推动自己一步步走进伦理犯罪的深渊。克莉斯丁谋害丈夫的罪行还同其它伦理犯罪联系在一起。例如,克莉斯丁犯罪后,她的儿子奥林和女儿莱维妮亚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父复仇,又演化成另一场为父复仇的乱伦罪行。《悲悼》通过描写乱伦的悲剧为人类提出警示。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悲悼》  《俄瑞斯忒亚斯》  乱伦

作者: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出处:《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

 

题目: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内容摘要:世界文明史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把外来文明融入自己的文明中,以保持自己文明的先进特性。古希腊文明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范例。在影响当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西方文明里,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希腊的文明基因,而这些基因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证据。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充分说明不同的文明基因组合能够促进文明进步的特点。中华文明很早就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而且远及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国家,是世界文明演化的重要动力。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和谐和非文明的因素可能伴随文明而生,例如政治干涉、军事占领以及毒品泛滥。西方鸦片的对华输入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都是反人类反文明的暴行。八国联军用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但也促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发生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和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是西方文化种子结出的第一枚胜利果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是西学东渐的成果。中外文明的相互交流证明,不同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能够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借鉴、吸收、融合,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文明基因  和谐世界

作者: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题目: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

内容摘要: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以及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是人类继第一次生物性选择之后进行的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伦理选择使人真正脱离了低等生物界,变成了与野兽相区别的、伦理的存在。从伦理意义上而言,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述的核心内容。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格雷经过伦理选择使自身和画像的身份发生转换,导致自己的悲剧。在《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中,卡尔维诺描写了由善良的子爵和邪恶的子爵分别代表的理性意志和非理性意志的冲突。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自由意志的化身。唐僧通过帽子和咒语对他加以约束,帮助他完成了从兽到人的转变。这些富有隐喻性的文学文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伦理选择在社会历史和个性发展中的价值,而且还展示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带给我们众多伦理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斯芬克斯因子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理性意志  自由意志  非理性意志

作者: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