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题目: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自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之分支学科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正式提出之后,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纷纷撰文表示支持与肯定,并以实际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为文学地理学作出贡献。然而,什么是文学地理学批评,有的学者并不了解;究竟如何开展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有的学者也并不清楚。本文提出从自我熟知的文学现象开始、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出发、关注中外文学批评史有关地理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方法与审美批评的结合、了解与认识当代西方的文学地理学等五个方面的意见,以对我们应当如何从事与开展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作出回答。本文所讨论的是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理论,而扎实的个案研究才是建立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自我;作家与作品;西方与东方;科学与审美
作者:邹建军,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当代诗歌批评研究。
出处:《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
题目:华兹华斯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
内容摘要::华兹华斯及其诗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20世纪上半叶的史实进行清理,进一步以由其译介所引发的中国诗人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将探讨的焦点置于诗语、诗情、想象与自然观之上,一一检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如何从最初的仿效、移植到批判、创造性转化的发展历程,重点发掘它们二者关系背后所指涉的多面向度,对于当今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中国现代诗学;浪漫主义;时间镜像性;空间异质性
作者: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当代诗歌批评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题目: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由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四大误区;五大目标;发展前景
作者: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华裔文学、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当代诗歌批评研究。
出处:《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
题目: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
内容摘要:文学伦理学批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果只重伦理问题的发现与探寻,则不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能离开批评家的审美过程、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要注重对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讨论。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批评
作者: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当代诗歌批评研究。
出处:《江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题目:以学术眼光重新审视华兹华斯诗歌——读王忠祥教授编选《华兹华斯诗选》
内容摘要:王忠祥教授编选的《华兹华斯诗选》以当代中国名家名译华诗为主体,照顾到了华兹华斯诗歌作品的整体,对华兹华斯的诗歌以汇注的方式进行说明与探讨,并以长篇序言对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论证,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见解,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审美意义。以学术的眼光重新审视华兹华斯诗歌,对于当代中国英语诗歌批评与汉语诗歌创作,都会产生丰富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王忠祥 《华兹华斯诗选》 审美
作者: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华裔文学、比较文学、文学地理学、当代诗歌批评研究。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