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刘兮颖副教授系列学术论文(2010-2012)

题目:贝娄与犹太伦理

内容摘要: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充分地吸收了犹太传统文化,伦理一神教􀀁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以艺术化的方式得以呈现。对贝娄笔下的主人公而言,如果生命是神圣的,那么无论遭遇怎样的磨难也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活下去是一种道德职责。这正是贝娄小说中传达出的犹太伦理取向。从研究中可以发现,贝娄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主题的凸显以及情节的书写均存在着一定的模式化倾向,而伦理线和伦理结正蕴含在其中。父与子、兄与弟等伦理关系构成的伦理结主要体现为犹太伦理与美国实用主义伦理之间的冲突,而犹太知识分子的婚姻中则交织着犹太婚姻伦理与现代婚姻伦理的矛盾与对抗。

关键词:贝娄  犹太伦理  伦理线  伦理结

作者:刘兮颖,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

 

题目:“伊甸乐园”:《只争朝夕》中的道德冲突

内容摘要::“伊甸乐园”象征着快乐之地、乐土,而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犹太人而言,美国就是他们的乐园。《只争朝夕》中的艾德勒医生是上帝的化身,而威尔赫姆则代表亚当,威尔赫姆同亚当一样因忤逆父亲/上帝而被赶出了伊甸乐园。艾德勒医生是个人主义道德的化身,他时时刻刻维护着个人利益——金钱,不愿意对威尔赫姆伸出援助之手。道德冲突的结果是个人利益战胜了亲情。尽管威尔赫姆认为自己要比崇拜金钱的父亲在道德上更为高尚,可事实是同化于美国社会的艾德勒医生继续享受在乐园中的幸福生活,而具有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的威尔赫姆则被驱逐出去。小说由此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

关键词:索尔·贝娄;“伊甸乐园”;《只争朝夕》;艾德勒医生;威尔赫姆;道德冲突

作者:刘兮颖,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