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王树福系列学术论文(2012-2013)

题目:去民族性与扩展普遍性——巴别尔在西方的研究流变

内容摘要:作为20 世纪享有盛誉的俄国犹太作家,巴别尔经由西方学界的译介传播与诠释

研究而具有世界性声誉和普遍性价值。从阅读俄国经验出发,西方学界对巴别尔文本进行原典细读,贯穿问题研究意识,逐步深入综合。在对巴别尔进行现代性诠释的同时,西方学界逐步淡化其民族性特色,扩展其普遍性价值,既勾勒出跨文化语境中作家的多样形象,又反映出西方学界知识谱系的不断建构和改造。西方对巴别尔研究的世纪变迁,从侧面反映出欧美斯拉夫学界与西方主流思想保持的张力关系,即借用主流思想重新诠释作家,通过作家研究扩大并部分修正主流思想,从而扩展了主流思想的普遍性价值。

关键词:巴别尔  俄国经验  原典解读  研究流变  知识谱系

作者: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出处:《国外文学》2013年第2期

 

题目:高尔基剧作思想之源流与发展考论

内容摘要:作为19—20 世纪之交影响深远的戏剧大家之一,高尔基以其充满哲理思索和民族诉求的剧作,成为20 世纪俄罗斯剧坛上的旗帜性人物。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戏剧创作历程的转换,高尔基的戏剧风格和戏剧思想也逐渐深化,体现出他对俄罗斯社会发展与民族性、底层民众与十月革命、知识分子与民众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伴随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时期文学的转型,高尔基的剧作主题不断嬗变与实验,剧作体式不断探索与革新,剧作思想也随之不断转型与深化,大致体现出从底层苦难书写到知识分子批判、从知识分子批判到自由主义启蒙、从自由主义启蒙到社会民主主义探讨的路标转换。由此,高尔基剧作思想之流变和流布,成为管窥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文学之际类型转换的一种侧影书写和一枚鲜活标本,不仅具有阐释剧作主题与剧作思想变迁的本体论价值,而且具有识读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与思想探讨的主体论价值,更蕴含识读20 世纪俄罗斯戏剧嬗变、文学变迁、文化走向、知识谱系建构,乃至话语分析阐释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  启蒙主义   高尔基  戏剧创作  思想流变

作者: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出处:《戏剧艺术》2013年第2期

 

题目:“词句转换”: 一种先锋戏剧理念的兴起

内容摘要:在多样化和自由化的当今俄罗斯剧坛,“词句转换”是一种备受关注、广为应用的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的技术手段。“词句转换”汲取欧美先锋戏剧手段的养分,继承俄罗斯民族戏剧传统、白银时代戏剧因素和苏联戏剧因子,关注现实人生倡导人道主义,以大胆的艺术实践拓展着当今俄罗斯戏剧的发展之路。随着剧作家和理论家的深入思考和学理关注,“词句转换”摆脱纯技术层面的拘囿,深入到戏剧美学理念的实验、更新和探索中,形成以“纪实剧”为代表的戏剧浪潮,以剧院“戏剧. doc”为代表的先锋舞台和实验剧场,由此给当今俄罗斯戏剧带来蓬勃生机和重要启示,营造出实验与探索同在、传统和先锋共存的戏剧局面。“词句转换”和当代俄罗斯纪实剧的文学实验之路和舞台表演之途,映照出当今俄罗斯戏剧在区域化与普世化、民族化与西方化特性之间的艰难进程,折射出当今俄罗斯戏剧在本土与外来、传统与先锋因素之间的追寻路径,由此成为透视当代俄罗斯戏剧变迁的一种侧影书写和一枚鲜活标本。由此,“词句转换”成为一种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涵义的戏剧现象,影响着当今俄罗斯戏剧的发展和变迁。

关键词:“词句转换”  技术手段  戏剧理念  当今俄罗斯剧坛  当代纪实剧

作者: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题目:巴别尔与高尔基之创作交往考——一种文学类型转换的侧影书写

内容摘要:在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和私人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白银时代”俄国文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复调景象和对话特质。文学大师高尔基与文学天才巴别尔之间的创作交往,成为知识分子相互对话、彼此关注、精神契合的典型个案之一。二人之交长达20年,极富传奇色彩,大致可分为发现与提携期、建议与保护期、指导与批评期三个不同阶段。其中,高尔基以巨大的文学声望、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高度的文化权威,在交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动作用。二人的创作交往,从侧面反映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文学类型转换与过渡之际,俄国文坛流派的复杂多样与思想文化的混乱丰富;同时也体现出面对集权专制时,知识分子对精神独立的追求与对自我内心的坚守。由此,对巴别尔与高尔基之间创作交往的考察和解析,成为管窥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文学之类型转换之际的一种侧影书写和一枚鲜活标本,不仅具有阐释知识分子进行文学创作与精神交往的本体论价值,而且蕴含识读当代文学变迁、文化走向、知识谱系建构、话语分析阐释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文学交往  高尔基  巴别尔  文学转型  话语阐释

作者: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