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影视传播方向论文汇总(一)

修倜

“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

  内容摘要: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 ,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 ,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 ;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 ,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 ,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 ;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 ,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狂欢化、喜剧意识、双重性、相对性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3期

 

游戏、自由与戏剧美——康德与席勒的喜剧观比较

  内容摘要:从比较的角度,阐明康德与席勒喜剧观念的区别与联系。两位美学家都看到了喜剧与游戏、自由的内在关联,而具体的阐释和结论却迥然有别。康德注重笑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娱乐性功能,他所抽象出的笑的心理模式,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心理错位,同时也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席勒强调喜剧艺术通过独特的途径为人提供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性的社会作用,将喜剧的任务确定为在人们心中产生和维护心灵的自由,并为此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创作主张,同时他还揭示出喜剧性事物自身的矛盾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二者理论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所构成的互补,更在于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及其对后人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席勒、喜剧观、比较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喜剧性矛盾与六大喜剧理论模式——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

  内容摘要:把握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喜剧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六大喜剧理论模式所论及的喜剧性矛盾的分析 ,阐释每一种理论模式的特点与局限 ,由此探寻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喜剧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的矛盾碰撞而形成的多元结构 ,喜剧性矛盾的构成不是单一的 ,客体对象本身、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矛盾撑起了喜剧性的骨架 ;社会性和主体性因素的任何变异 ,都会影响到喜剧性的审美效应 ;多重矛盾的互动和多种因素的变异 ,必须纳入特定的游戏规则 ,才能产生现实的喜剧效果。

  关键词:喜剧性、喜剧性矛盾、理论模式、理论基点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兼论当代喜剧电影

  内容摘要:“解构”旨在表明,逻各斯中心化的统一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自我颠覆的悖论之源。解构批评的基本策略是在文本内部抽绎出互不相容的指意取向,将其置于自我背反性的矛盾之中和意义无法确定的两难之境。而就“笑”的对象来看,喜剧性矛盾的基本特征也在于它的自我背反性,由此可以见出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解构的快乐是一种极富幽默意味的智慧式喜悦。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从内部发难突破了原有系统的封闭结构,消除其本源、中心和二元对立,同时为“他者”的涌进大开方便之门,从而在内外因素的自由碰撞中,引发确定性之外的多元化思考,生成一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

  关键词:解构、笑、自我悖反性、喜剧性矛盾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14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的阶段性成果)

 

论喜剧性自由的特定内涵

  内容摘要: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喜剧性自由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审美自由,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喜剧能够巧妙地打破客观规律的制约,超越生存悖论,充分地体现出无往而不胜的意志自由;喜剧实现自由的方式充满了奇思异想,往往是象征性的、怪诞化的、非现实性的,明显带有乌托邦和狂欢化的色彩;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喜剧的世界观提供了一种释放压抑、修复人性、引人向上的智性自由,体现出直面现实、乐观进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喜剧性自由、意志自由、乌托邦、狂欢化、智性自由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人文杂志》2009年04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14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的阶段性成果)

 

“戏仿”的喜剧性动因与创造性建构——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阐明当今广为流行的超文现象"戏仿"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它采用戏谑夸张的滑稽摹仿方式,在仿本之内以及仿本与源本之间造成多重背反性矛盾的叠加,同时这些背反性矛盾又因有悖于常规常情而造成接受主体理性规范的移除和审美心理的反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喜剧性审美效应。戏仿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多文本杂揉的狂欢体风格,并在戏谑不恭的无厘头表象下表达出现实关怀和平民意识。

  关键词:戏仿、喜剧性矛盾、创造性建构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14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的阶段性成果)

 

喜剧性矛盾的“双重背反性”

  内容摘要:喜剧性矛盾是事物内在矛盾极度夸张的艺术表现。一方面,构成喜剧性矛盾的两种因素往往相互背离,南辕北辙,恰成反对,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另一方面,喜剧的对象主体建基于特定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知识结构上的性格、言行、思维方式等等,又与审美主体所认同的常规常情、所遵循的认知逻辑与行为规范等构成背反;其"自反性"与"反常性"的复合叠加,构成了喜剧性的内核和骨架,由此昭示出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

  关键词:喜剧性矛盾、双重背反性、自反性、反常性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14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的阶段性成果)

 

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建构

  内容摘要:喜剧意识是主体超越背反性矛盾并从中获取生之欢乐的审美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审美感知力,它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积淀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审美主体把握和建构喜剧性矛盾的主导因素。主体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发现相伴而生,西方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至阿里斯托芬之前,中国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至先秦诸子的寓言、散文等,就已经有了背反性矛盾的揭示和喜剧意识的萌生,自此形成了中西方异中有同的喜剧传统。

  关键词:喜剧意识、背反性矛盾、审美建构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论黑色幽默的悖论性

  内容摘要:在黑色幽默中,喜剧性矛盾的背反性被推向极致,形成一种自我指称、自相缠绕的悖论。幽默到黑色幽默的基因突变,就在于其内在的背反性矛盾发展为非理性的"终极悖论",表现对象由"无害的丑"变为"有害的恶",作者近距离地观察和表现事物的荒谬性,人物形象及其生存境遇则带有全人类性和寓言化的特点,接受主体的理性往往受阻,感受到一种恐怖与滑稽交融互滲的审美震撼。悖论作为黑色幽默的深层结构,以极端的荒谬性昭示出人类理性思维的局限性,由此传达出极其复杂的审美体验,同时标示着人类审美精神的超越性和喜剧意识的深化。

  关键词:黑色幽默、悖论性、喜剧意识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14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的阶段性成果)

 

喜剧美学:从“表象自由”到“人性自由”——由康德到席勒的理论推进

  内容摘要: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关键词:康德、席勒、喜剧美学、表象自由、人性自由

  作者简介:修倜,女,祖籍河北临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基辅大学高访学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06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BZW014 “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的阶段性成果)

 

 

李显杰

论电视文艺功能与价值的异同——兼谈电视文艺功能的两个层面

  内容摘要:功能概念与价值概念虽然关系密切 ,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基本区别。价值概念具有更多地主体性取向 ,功能概念则体现出客观属性与技术意义 ;二者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亦有相疏离相排斥的一面 ,因此二者的关系具有两重性。电视文艺功能也可以分为两层 :一为技术功能层 ;一为艺术功能层。技术功能的存在 ,确立了电视文艺作为大众传媒的远距离、现场性、日常伴随和无所不包的交流特征。艺术功能的实现 ,则表明着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对此两层的任一方面的偏执 ,都不利于对电视文艺功能的真实把握。

  关键词:电视文艺、功能、价值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6期

 

游戏与艺术——席勒“游戏冲动”说的合理内核、历史局限与文化意义

  内容摘要:席勒富有创造性地提出“游戏冲动”说,将艺术判断与艺术创造视为沟通现实和理想,平衡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和中介,从而使“游戏”与自由,与艺术具有了内在的相关意义和强烈的“超越性”追求。同时,席勒的“游戏冲动”说仍然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与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的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对现实的“超越”往往以一种逃避乃至背向现实的精神慰藉为目的,带有精神“乌托邦”性质。因此,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又蕴涵着某种矛盾因子。就当代文化意义而言,游戏更接近于后现代的话语场,而有别于席勒以降的古典和现代主义美学理念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游戏、艺术、“游戏冲动”说、席勒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论中国当代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实现

  内容摘要: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是从外部因素着眼对电视文艺与社会文化、主体需求的关系的考察 ,这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立场与途径 ,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当代文化精神要求几个层面上。电视文艺的价值实现则是从电视文艺价值的内在品质角度 ,对其价值的多层面和多样性的考察 ,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的统一标志着电视文艺价值的社会化目标追求 ;审美娱乐、艺术创新、历史积累、文化传承是电视文艺价值的文化建构的意义体现。在价值的多层次中统统筹兼顾 ,在价值的多样性中融合汇通 ,是中国当代电视文艺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电视文艺、价值取向、价值实现、当代中国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

 

架构·策略·话语——十集文献纪录片《新四军》结构艺术谈

  内容摘要:如何把握住第一手材料,并提炼和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叙述视角,是文献纪录片能否获得成功和认同的关键。可喜的是,由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文献纪录片《新四军》,比较好地处理了文献资料与现实选择、历史真实与再现描述、人物事件与观众接受需求等层面上的结构关系,恰到好处地结构出一个真实而充满激情,鲜活却不夸大的有机整体来,使该片不但成为历史事件的忠实写照,而且具有较强的审美感染力。本文主要从结构艺术上,谈谈该片的几个特色。

  关键词:新四军、文献纪录片、结构艺术、皖南事变、艺术感染力、国民党顽固派、徐海东、历史事件、叙述模式、中央档案馆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电视研究》2003年05期

 

从现代到后现代:当代修辞学理论辨析

  内容摘要:修辞学的当代复兴 ,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现代修辞学重视从双向交流和整体文化建构角度 ,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向上综合描述和阐释修辞现象 ,强调修辞的普遍性 ,复义性 ,交流性和认知性。后现代修辞理论则强调修辞作为“无中心”的“播撒”,是无法组合成有序结构的自相矛盾的表意手段 ,认为修辞作为能指的互设 ,具有“形式游戏”和“自我解构”的“转义”功能。现代修辞学与后现代修辞理论呈现出来的不同理论特色 ,表明了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 ,更强调多元化、多层化和非中心化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当代修辞学、新修辞学、后现代修辞、理论辨析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3期

 

中西古典修辞学说的差异与当代修辞学的艺术化倾向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修辞学说与西方古典修辞学在修辞取向、修辞形态和修辞目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与二者形成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传统和社会语境的大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当代变异,使其与传统拉开了距离,而与中国乃至东方修辞精神相接近。

  关键词:修辞学、中国与西方、差异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

  内容摘要:从"跨媒介"的理论视野看,电影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严格的、传统的银幕影像叙事,而是包容横跨了电视电影——荧屏影像、手机电影(包括电脑网络电影)——显示屏影像等多种媒体介质的影像叙事。银幕影像、荧屏影像与显示屏影像三种影像形态各自具有的媒介特征与不同的叙事偏重,表明着电影叙事载体的流变和电影叙事格局的分化,意味着当下的电影叙事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正渐次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和多层次竞争互补的文化格局。

  关键词:跨媒介、电影叙事、影像载体、流变、分化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

 

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

  内容摘要:从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角度,新中国电影60年叙事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单纯的社会主义现实叙事","极端的政治权力话语叙事"和"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新电影叙事"。三个历史时期的叙事嬗变表明,电影叙事的辉煌与繁荣,与电影叙事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性保持动态平衡、和谐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密不可分。其中代表国家叙事层面的权力—机构主体,其对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创新与追求和接受—观众主体的趣味与反馈具有主导性的支配作用,是构筑新中国电影叙事总体风貌和主导模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新中国电影、国家叙事、主体间性、权力—机构主体、叙事—创作主体、接受—观众主体、叙事嬗变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4期

 

“空间”与“越界”——论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转向

  内容摘要:立足于空间关系的叙事构成是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越界"叙事则是类型电影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在类型的套路中,追求一种差异化的表现,是好莱坞电影能够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状态的重要特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向使"跨类型"的"越界"叙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尝试和运用,"反类型"的"越界"手法和多元化的模式混搭,显示出好莱坞电影在叙事空间的建构和布局上的叙事转向。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建立在全球视野上的"越界意识",使类型电影呈现出向后类型电影过渡的市场策略和文化动向,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类型电影的当代发展所必然产生的共振现象。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好莱坞类型电影、叙事空间、越界、后类型电影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6期

 

视野与情怀——全球化视域下中外大片的叙事空间与话语形态比较

  内容摘要:从全球化视域出发,大片叙事具有开阔的空间跨度和跨文化交流的话语特征,最能够代表和体现一国电影生产的规模、话语形态的特色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近年来,一些国外引进大片的上佳表现,充分证明了大片叙事的文化与艺术魅力。与之相较,中国式大片则缺乏作为全球大片的底蕴和经验。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与讲述、话语形态的建构与组织、话语策略的安排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在叙事空间视野的开拓上,尚缺少一种全球化眼光和话语策略以及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式大片要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需要在加强话语形态建构的全球化定位和深化影片故事讲述的普遍价值意义上下功夫。大片要在艺术情怀的追求上着眼于世界文化格局,致力于民族文化特色与世界各民族文化需求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全球化视域、中外大片、叙事空间、艺术情怀、话语形态

  作者简介:李显杰,男,湖南湘潭人,1954年7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此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