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发表论文情况
序号 |
项目组成员 |
文章标题 |
文章出处 |
备注 |
01 |
王先霈 |
关于“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谈片 |
华中学术 第三辑 2011年5月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笔谈之一 |
02 |
张玉能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 |
华中学术 第三辑 2011年5月 |
|
03 |
孙文宪 |
试析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其中国形态的关系 |
华中学术 第三辑 2011年5月 |
|
04 |
王庆卫 |
生态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视角 |
华中学术 第三辑 2011年5月 |
|
05 |
万娜 |
从批评标准的变化看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华中学术 第三辑 2011年5月 |
|
06 |
胡亚敏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内涵探略 |
华中学术 第四辑 2011年8月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笔谈之二 |
07 |
孙文宪 |
范式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
华中学术 第四辑 2011年8月 |
|
08 |
张玉能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华中学术 第四辑 2011年8月 |
|
09 |
王庆卫 |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的一些认识 |
华中学术 第四辑 2011年8月 |
|
10 |
黄念然 |
文学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立 |
华中学术 第四辑 2011年8月 |
|
11 |
胡亚敏 |
再论艺术生产 |
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
|
12 |
魏天无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 |
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
收入陈众议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辑·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
13 |
胡亚敏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三问 |
华中学术 第五辑 2012年6月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专辑 |
14 |
孙文宪 |
回到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前提 |
华中学术 第五辑 2012年6月 |
|
15 |
王庆卫 |
生态批评的三种困境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建构 |
华中学术 第五辑 2012年6月 |
|
16 |
孙文宪 |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8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4摘要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组稿 |
17 |
王庆卫 |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从生态批评的困境说起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
|
18 |
韩军 |
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接受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
|
19 |
魏天无 |
新世纪以来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现状及问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
收入陈众议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辑·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
20 |
王庆卫 |
典型:意识形态或知识型视域下的文学范畴 |
《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
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3期文艺理论卷转载
|
21 |
王庆卫 |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 |
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
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5期文艺理论卷转载 |
22 |
王先霈 |
如何实现文学理论本土化 |
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
23 |
张玉能 |
再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刘林《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误读》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
|
24 |
黄念然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 |
25 |
胡亚敏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三问 |
华中学术 第五辑 2012年6月 |
|
26 |
万娜 |
意识形态建构性中的“审美”范畴与中国当代“文学”形象 |
华中学术 第六辑 2012年12月 |
|
27 |
黄念然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
湖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
|
28 |
王庆卫 |
主旋律文艺的意识形态策略和后意识形态境遇 |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
|
29 |
张玉能 |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
30 |
张玉能 |
刘纲纪与中国当代美学——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
31 |
张玉能 |
实践转向与中国当代艺术范式转换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
|
32 |
张玉能 |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
文艺新观察2013年4月下 |
|
33 |
张玉能 |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实践形态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
34 |
黄念然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
湖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力的中国社会科学网“理论研究”栏目全文刊发 |
35 |
张玉能 |
深层审美心理与自我实现者的人格完善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
|
36 |
张玉能 |
实践转向与身体美学 |
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
|
37 |
张玉能 |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本质——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生产性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
|
38 |
张玉能 |
论荣格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开拓 |
江汉学术2013年第3期 |
|
39 |
张玉能 |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深层审美心理与“前见” |
华夏文化论坛(CSSCI)第九辑 |
|
40 |
张玉能 |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深层审美心理与“视界融合” |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
第一作者 |
41 |
张玉能 |
关于学术评价的三点建议 |
云梦学刊2013年第4期 |
|
42 |
张玉能 |
实践美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评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 |
西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
43 |
张玉能 |
实践转向与艺术美学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
|
44 |
张玉能 |
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又一次交锋——“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第二作者 |
45 |
张玉能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之维 |
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 |
|
46 |
张玉能 |
深层审美心理与人格的完善——深层审美心理与思维艺术综合型人格 |
美育学刊2013年第5期 |
|
47 |
张玉能 |
为什么“美的本质”不是伪命题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 |
|
48 |
胡亚敏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观 |
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 |
|
49 |
万娜 |
意识形态建设性事业中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回归 |
华中学术(第七辑)2013年11月 |
|
50 |
孙文宪 |
回到马克思:脱离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读解 |
学术月刊2013年第8期 |
|
51 |
徐敏 |
在对话中追寻“中国形态”——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