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1、译著《席勒美学文集》(席勒原著,张玉能编译,45万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席勒美学文集》是德国伟大的美学家、诗人、戏剧家席勒的所有美学论著的翻译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家、席勒美学研究家张玉能全部翻译。该文集包括《论当代德国戏剧》(1782年),《好的常设剧院究竟能够起什么作用?——论作为一种道德机构的剧院(1784年),《论悲剧艺术》(1792年),《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1792年),《论美》(1793年),《论崇高(I)——对康德某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1793年),《论崇高(II)》(1796年),《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4—1796年),《艺术家们》(1789年)等22篇。它们是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结晶,表达了席勒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即通过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使得近现代性格分裂的人成为性格完整的人,由自然的必然王国经过审美王国进入伦理政治的自由王国;也阐述了席勒关于戏剧的美学理论,特别是悲剧的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理论;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完整和合理的美学范畴体系;建立了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主潮的理论框架,并论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特征等等重大艺术理论问题。它是西方美学的宝贵遗产,对于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席勒美学文集》全部译自德文原文,并且是在充分理解席勒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翻译而成,比其他的译本具有忠实原著,阐释合理,行文流畅,便于理解的特点。其中《曼海姆的古代珍品陈列室》(1785年),《论毕尔格的诗》(1791年),《关于各种审美对象的断想》(1793年),《秀美与尊严》(1793年),《论激情》(1793年),《席勒遗稿片断》(1793年),《关于在艺术中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法》(1793—1794年)《<季节女神>邀请参加书和发刊词》(1794年),《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1795年),《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1796年),《论悲剧中合唱队的运用》(1803年)等篇都还是第一次全文译出,给国内席勒研究和席勒美学研究提供了丰赡而可靠的文献资料。
2、《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张玉能自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自选集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库”丛书之一种。它从新实践美学出发以“传承和创新”概括张玉能的主要科研成绩:新实践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研究、席勒美学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论研究、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当代美学和文论热点研究。这些科研成绩划分为四大块:新实践美学研究,席勒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研究,其他。而这四者的关系,就是席勒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论研究、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应该是新实践美学研究的基础,而新实践美学研究就是传承了这些基础研究才可能创新的,那么当代美学和文论热点研究就是对这些传承的创新。因此,这个论文集称之为“新实践美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缘由。这个自选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涵盖张玉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科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基本水平。
3、《论审美意识的总体构成》,张玉能
【内容摘要】人类的审美意识,从存在形态构成来看,分为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审美机制构成来看,它分为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人格三个层次;从人类心理能力构成来看,它分为科学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道德审美意识三个层次。
【关键词】审美意识;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21—127页。
4、《新实践美学的创新方式》,张玉能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美学的出路必须创新,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出发点进行创新,则是当前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之一。新实践美学正是走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新实践美学的创新方式主要是:返本出新和推陈出新。返本出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为依据,正本清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美学发展之路;推陈出新就是要清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偏差和错误,拨乱反正,持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向现实,解决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返本出新;推陈出新
《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1—7页。
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张玉能
【内容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感悟的体悟,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应该以直觉感悟为基础。作为西方文学批评之一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主要是一种理性分析的阐释,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还应该结合理性分析的阐释。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文学批评以欣赏为基础,深入进行文本分析,达到结合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之处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言说方式;直觉感悟;理性分析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第94-100页。
6、《西方美学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张玉能
【内容摘要】中国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应该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最初的接纳期,再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融合期,始终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中国美学的,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学大讨论之中中国美学的学科体系才真正确立起来。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不少美学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美学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美学发展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是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建构起来的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既是西方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亲和力的美学形态,在中国社会的变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指导,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实践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善相乐伦理型、直觉感悟整体性、天人合一和谐性的优长之处,吸取西方美学的美真统一科学型、理性分析逻辑性、天人相分二元性的优长之处,克服它们的不足和缺点,建构起中国特色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之一种。
【关键词】西方语境;中国美学;伦理学美学;科学型美学;实践美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73~80页。《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第164~165页“论点摘编”摘编题为《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构》,约5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第26~28页约6000字摘录《西方美学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73~80页,全文约1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