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王庆卫论文

题目: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
王庆卫1,李  岚2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 国内的生态批评在理论资源上多借鉴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念进行理论建构。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虽然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这一理论资源尚未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它在思考当代生态问题和建构生态批评方面能够给予我们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植入可以使这一新兴的批评理论在理论架构、概念界定和介入实践等方面获得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从而明确自身的针对性并增强对生态问题的批判力度。
[关键词] 生态批评;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简介】王庆卫(1970- ),男,山东省济南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学及文艺理论研究;李岚(1979- ),女,湖北省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11年第9期,原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

题目:典型:意识形态或知识型视域下的文学范畴
作者:王庆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在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典型”的一系列论述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典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或艺术尺度,而是一个更偏重认知功能的文学范畴,而其认知的对象、范围和思维方式,是由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特定的认知模式决定的。典型在其生成及发展过程中的含义,与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纠结在一起,它的内涵与特定时代的认知范式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典型 意识形态 知识型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  2011年第3期,原载于《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题目:镜像神经元学说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作者:王庆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镜像神经元学说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所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皮质中的“镜像神经元”细胞,具有反映他人的行为,储存行为模式记忆,使人们学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模仿等功能。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文化、情感、哲学、语言、模仿等问题的看法。这学术成果在美学领域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它的论域涉及美学研究的许多重要领域。从镜像神经元学说所提供的科学发现出发开展美学研究,其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  美学  模仿  直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二期,原载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题目:放大的人类中心尺度:从实践美学看生态观念
作者:王庆卫,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
[内容提要]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 “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的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关键词] 实践美学  主体间性  生态观念  尺度
《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长春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2009年10月山东大学《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