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
内容摘要:作为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本体性问题,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的概念、内涵值得仔细辨析。文章通过对节奏→诗歌节奏→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等概念的渐次剖析,揭示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在古今中外节奏诗学的借鉴中所彰显的“中国” 、 “现代”特色。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立足于现代汉语节奏属性,涵括语音、语形、语义、情感、生理等方面的节奏类型,彼此交互作用。对其节奏内涵的探讨,有助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诗学研究的深入与新诗节奏艺术实践的推进。
关键词:节奏、中国现代诗歌、诗歌节奏、节奏诗学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当今俄罗斯现实主义之发生考论
内容摘要:自1985年苏联改革以降,伴随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规模化和思潮化,在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态势和思想语境中,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受到挤压、渗透和影响,不断在试验、探索和变化,与白银时代文学、苏联文学和西方文学不断交流,相互对话,形成一种跨越世纪的对话形态,构成一种规模空前的现实主义的回潮现象。此乃文化思想之剧变、文学发展之规律和美学理念之裂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而导致现实主义在美学范畴的开放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流派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作家流派归属的跨界性等特质。由此,当今俄罗斯现实主义既不同于19世纪的传统现实主义和19—20世纪之交的新现实主义,亦不同于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更不同于当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是融汇吸收以多种文学流派的艺术品性与文艺思潮的部分因素,同时保留传统现实主义内核的综合现象。这既是俄罗斯现实主义强大文学传统在当今文坛的显现,也是西方外来文学思潮与俄罗斯本土文学因素彼此结合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当今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理念、文学发生学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戏剧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1期
论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知识共同体与文学谱系学
内容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存在着一个以本质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文学谱系学为方法论的知识 同体。其成员通过对文学史史料的组织与分配,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中构筑起一个相对自足和稳定的文学谱系,并以评论、专著和教材的形式重构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然而,这个知识同体却因其对当代文学学科合法性的现代性焦虑,在建构文学史神话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历史迷思。
关键词:本质主义、知识共同体、文学谱系学、学科合法性
作者简介:叶立文,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杜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性格悖论与道德选择:论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女性解救者形象
内容摘要:在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创作中,女性人物主要以男性主人公的解救者形象出现。她们不仅纯洁美丽、道德高尚,而且还以恩主的身份促进了男性英雄的道德成长。论文即从探讨菲尔丁小说中女性解救者的人物形象出发,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在具体伦理处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选择,试图揭示那些被女性解救者的主动行为所遮蔽的被动动机,进而就这一复杂的性格悖论展开讨论。如果就作家对女性人物的书写方式而言,菲尔丁笔下女性解救者形象的性格悖论特征,其实能够折射出作家真正的叙事意图,即菲尔丁塑造这些女主人公的道德英雄形象,并非是为了突出她们高于男主人公的道德优势,而是通过强调其帮助男性成长的功能性价值,描画男性英雄美德有报的命运结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女性人物性格悖论的描写,菲尔丁大大突破了此前传奇文学常见的女性书写方式,并在考量女性人物具体道德处境的基础上,表达了反映现实和为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关键词:亨利菲尔丁、性格悖论、行为动机、主动、被动
作者简介:杜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乔伊斯与西方文论
内容摘要:本文以批评史研究、文论研究和症候式阅读、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梳理乔伊斯的文论思想,以美学研究方法考察建构乔伊斯的美学思想体系,以广义的诗学研究方法描述、阐释、建构乔伊斯的诗学思想体系,以比较诗学研究方法比较乔伊斯文论和西方文论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乔伊斯文论写作形式多样,内容系统丰富前沿,集中体现了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准则乔伊斯文论和批评为其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阅读指南,而其创作为其文论和批评提供了实验场和批评语境,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文论 批评 创作三者相互照应,共同构建了其美学思想体系和诗学思想体系,奠定了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基础,并预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乔伊斯、西方文论、文论研究、症候式阅读、现代主义
作者简介:杨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东方美学。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纪实与虚构的互应:从马克吐温的自传看其小说黑色幽默特点的形成原因
内容摘要:马克吐温的自传与其创作的小说之间存在着纪实与虚构的互应关系。他的不少小说都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元素,从自传《马克吐温回忆录》来看,吐温小说黑色幽默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既充满欢乐又存在隐忧的童年生活,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几位亲人的相继离去,逐渐改变了吐温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形成其幽默创作中的悲剧潜流;晚年生活的不幸,强化了他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喜爱阅读自然科学书籍,也对形成其创作中的黑色幽默产生影响。
关键词:马克吐温、自传、纪实、虚构、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苏晖,文学博士,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美洲室主任,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喜剧美学的教学与研究;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受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邀请,于香港浸会大学英文系访学;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受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资助,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英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黑色幽默与美国小说的幽默传统”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的现代解构与变异”等,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专家组成员之一;出版学术著作《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独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和《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合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参加王忠祥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世界文学史》、聂珍钊教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20世纪西方文学》等多部教材或著作的编写;发表有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喜剧美学的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以及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此文发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清教徒》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考察马华作家温祥英的小说集《清教徒》中的女性和男性形象及其蕴涵的性别、阶级、种族和自我观念。温祥英的小说关注下层女性的不幸命运,其笔下的吧女、妓女、女佣乃至于情人和妻子形象都是受到阶级、种族和男性压迫的一群;这些女性是被遮蔽的人物,在作品中没有话语权,同时,她们又是华人男性知识分子主人公藉以审视自己的工具;这些华人男性主人公相对于殖民者及马来统治者处于弱势,是被主导者,但是相对于更弱势的华人女性,他们又处于优势,成为支配者和主宰者。正是对于女性的主导和支配,使男主人公获得了某种自我确信和优越感的满足。温祥英本人的特殊文化身份及其文学创作主张是形成其作品上述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马华作家、《清教徒:温祥英小说集》、后殖民、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王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
关于西方的文学史理论与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构建问题: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内容提要:著名学者王忠祥教授自1950年代开始,王忠祥教授就开始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要的学术领域是易卜生戏剧狄更斯小说与莎士比亚文学创作,六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贡献卓著近年来,王忠祥教授十分关注中国外国文学史研究与外国文学史的编撰问题,在相关会议与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外国文学史研究与外国文学史的编撰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西方学者是如何研究他国文学史与编撰他国文学史的?当代西方的文学史观念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010年5月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王忠祥教授就此问题接受了《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邹建军教授的专题采访。王忠祥教授以借鉴西方文学史观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为主要内容,集中探讨了西方文学史理论对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文学史编撰的影响,他以极大的热情提出了重构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及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西方文学史观、文学史模式、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重建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当代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哲学之思与生态之维
内容摘要:易卜生早年长诗《在高原》以抒情主人公我告别故居谷地而上高原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故事,抒写出了诗人对于自我与自然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在高处哲学的探索。长诗的主题具有多重性,长诗的生态之思具有多维度,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得到体现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和前提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在长诗中是一种二位一体的存在。
关键词:自我、自然、哲学、生态、多重性、多维度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当代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内容摘要: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批评方法在中国学界出现始于2004年,其标志是当年6月和8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湖北宜昌举行的把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方法加以讨论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及当年10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第5期发表的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同西方的伦理批评相比,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其鲜明特点,即它将伦理批评转变为批评文学的特定方法,从而使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文学问题;它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取代伦理批评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批评话语;它通过范例分析,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文学伦理学批评才有别于西方的伦理批评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批评、道德批评、批评方法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 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一个国家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期刊实现的。美国的三大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 I、A&H CI)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它们所收录期刊的多少直接影响该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水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学术论文被三大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在三大科学引文索引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相差极大,三大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国际学术影响力差异大——自然科学得到高速发展,社会科学得到快速发展,艺术与人文科学只得到较小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必须通过政策调节、平衡各学科发展,改革现有的学科分类方法,将哲学社会科学明确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使用正确的方法对不同学科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学术期刊进入国际期刊引文数据库,不断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引文数据库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