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张三夕
论“现代性”的含义及其与“现代化”之关系
内容摘要:从词源学、哲学、社会理论、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等五个方面对“现代性”概念进行语用清理 ,以及从整体性和时间观上反思这个概念 ,可见其内涵实在太繁杂 ,太宽泛了。“现代性”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有区别 ,前者内含要大大超过后者 ,而两者部分外延又相互重叠。
关键词:现代性、语用清理、现代化、思想工具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论现代化理念及其两个维度
内容摘要:本文前半部分从文明形态转变说、社会形态转变说以及资源利用形态转变说三方面清理了现代化作为一种理念的内在涵义 ,试图为现代化问题提供某些共识基础。文章的后半部分分析了现代化的两个维度——既成的事实与未来的筹划。针对前者 ,作者认为 ,关于现代化的研究首先是历史的研究即现代化史的研究 ;针对后者 ,作者论证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政府和个人对未来的筹划过程 ,重要的是对筹划的方式、内容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估。作者最后强调一个观点 :东方的现代化乃至现代化史 ,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而是错综复杂的人为建构的。
关键词:文明形态转变、社会形态转变、资源利用形态转变、既成的事实、未来的筹划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论惜时道德感的诗意表达
内容摘要:汉代诗歌《长歌行》应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集中表现惜时道德感主题的诗。它从自然物象、人事心态等层面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感受时间的基本道德态度和表达诗意的主要方式。中国诗歌史上大量作品所呈现的一些普遍性的或独特性的意象传统、意象组合、艺术特征以及人生体验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 ,从诗学的角度深化对人与时间的道德关系的经验感受和理性认识 ,进而体会时间的诗意是颇有意义的。
关键词:惜时、道德感、诗意表达、长歌行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
内容摘要: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是春秋末年出现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包括他的弟子们在内的一批以君子人格为皈依的学者,他们以道自任,“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乐道而忘人之势”,不仅体现了西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人道精神和价值理性,而且维护着春秋以来慢慢形成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和独立人格,即使是他们的孤独情怀,也反映出他们对其所追求的文化价值理性的忠诚与执著。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知识分子、早期、君子、道、文化精神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编联排序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在对上博简《诗论》次序的编排中 ,不宜把 2 9支简之间看作有非常严密而清晰的逻辑关系 ,应坚持形制优先的做法。竹简上的墨节可能是“章”而不是“篇”的隔离符号 ,它对判断第 1支简的归属关系有重要意义。留白简的空白处原来可能没有字 ,可作为一个单元编联。要对竹书残缺的部分进行补字 ,必须根据形制来确定字数 ,用“句式法”和“篇名法”补字是有效的 ,但不能把这种方法扩大化或绝对化。
关键词:上博简、诗论、编联、排序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大武汉要警惕“大而无当”——也谈武汉的城市品格与人文个性
内容摘要:经常有外地的朋友到武汉来,我习惯性地问他们对武汉的感觉如何。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武汉太大了!"武汉确实太大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就以"大"闻名,当时有所谓"保卫大武汉"的口号,而没有保卫"大南京"、"大长沙"之说。
关键词:人文个性、城市文化生态、武汉人、城市规划、武汉市、文化个性、华中师范大学、荷花牌洗衣机、古籍、抗日战争时期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学习与实践》2004年03期
论行为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极端经验
内容摘要: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关键词:行为艺术、现代艺术、艺术种类、中国当代、极端行为、艺术家、艺术作品、视觉经验、美学理论、艺术史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南开学报》2006年01期
论死亡事件的教益
内容摘要:具有一定社会和个人教益并且能够唤起公众关注的死亡构成了死亡事件,在其诸多性质中最重要的性质是可谈论性。死亡事件的教益首先体现在它帮助人们领会死亡以何种极端方式与人们照面;其次,它构成思想史或文化史谈论的永恒话题,充分显示死亡问题取向立意的丰富,苏格拉底之死与王国维之死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三,从夏佛事件中认识到死亡事件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争议,推动法律和伦理等观念形态的变化;最后,通过对陆幼青与他的《死亡日记》的剖析能够看到,死亡事件成为个人表达复杂的临终感受的主观抒情活动,从而影响社会对濒死体验的认知方式,影响大众对死亡的思考方式、谈论方式。
关键词:死亡事件、教益、可谈论性、谈论方式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论死亡作用于生存状态的机制
内容摘要:死亡作用于生存状态是死亡的意义所在。海德格尔指出:“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意义与众不同,还有待进一步予以界说。”(海德格尔,第289页)我们在这里所领会的死亡的意义,主要不是从生理学生物学的角度,而是从生存论或生存状态的角度。对死亡意义的生存论分析有一种学理上的优先性。什么叫做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即本人或他人的在世方式。不同的思想意识可能形成不同的在世方式,如儒家影响下的入世方式、道家影响下的出世方式等。无论哪种在世方式,都会深深地受到死亡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死亡作用于人的生存状态或在世方式的机制是什么。
关键词:生存状态、死亡意识、死亡作用、人之死、个体生命、死者、丧葬仪式、佛教、生存论、个体死亡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07年02期
以人文精神引导城市发展——读《知音江城动感新区》有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积极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物质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不协调上。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城市的物质化发展还是文化性发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探讨城市与人文的关系,根本目的在于要科学、全面地认识人文文化、人文精神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音江城动感新区》对此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和诠释。
关键词:城市文化、人文精神、城市发展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学习与实践》2007年05期
汶川大地震与死亡记忆
内容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外,8万余生命瞬间丧失,无数财产刹那间化为灰烬,国家蒙难,百姓遭殃。凤凰卫视说得很好:"国殇之日,重生之时。""重生"是必然的,但"重生"是不是我们的生活重新步入正常,社会若无其事地前行?一切都恢复到震前水平?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未免让无数的鲜血与泪水白流。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某些精神与文化的观念,并转化为我们前行的坚实基础,才可能真正实现"重生"。我们必须把这次用无数生命、鲜血和财富换来的精神资粮,比如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韧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光辉、生命的伦理以及生死之情、感恩之心、亲情与友情、大爱与无私、举国一致、感同身受等,揭示出来,保存下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永远记住,内化为我们前行的坚实基础。这场大灾难应该化为一场全民的生命教育,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坚强,也更能理解生命的真谛:哪些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哪些是我们应该抛弃的东西?由此就能够知晓自己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且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关键词:地震、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论古典诗歌与当下经验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古典诗歌的经验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发生关联。首先,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感受方式和生存技艺,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引起今天读者在人生经验上的共鸣。其次,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书写的哪些生活经验已经或正在消失。第三,诗歌与经验的复杂关联,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要求。最后,以战争诗歌为例,讨论当下发生的经验与过去发生的经验的关系,它涉及到感受与体会诗歌作品意义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民族的文化传统、情绪方式以及心理结构等。
关键词:诗歌、经验、感受方式、过去、当下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五至”异文考释
内容摘要:"五至"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核心概念,它与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中有关"五至"概念的表述在文字上有重要差异。竹书的"五至"为物至、志至、礼至、乐至、哀至,传世文献的"五至"为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于是,有学者认为,竹书"五至"有脱文,这一说法根据不足。竹书的"物至、志至"比传世文献的"志至、诗至"更切合"民之父母"的题旨。
关键词:“五至”、异文、物至、志至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内容摘要:王应麟为宋末一代大儒,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本文论述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详细分析前人之观点,指出其得失;二是在全面考察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及其文集的基础上,从师承、思想及学术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吕祖谦,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关键词:王应麟、朱熹、吕祖谦、学术渊源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浙江学刊》2010年01期
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
内容摘要: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生修养、修己、弟子规、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岁月映照大师的光辉——张舜徽先生学术品格述论
内容摘要:本文为纪念张舜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论述的主要问题是:大师的光辉靠什么来映照?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的学术品格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何在?作者指出,大师的光辉不是"自封"的,不是靠体制性力量或权力资源自我"运作"出来的;不是弟子们"吹捧"出来的;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作者认为,"岁月"是判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大师的决定性力量。"岁月"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意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明确的学术理想和学术目标;其二,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其三,有期待学术著作传世的长远意识。最后讨论张先生经常讲的一句名言"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张舜徽、学术品格、大师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医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关键词:古典诗歌、精神性存在、自然、人伦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04期
简论张舜徽先生的“谈艺录”
内容摘要: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后期公认的国学大师。他一生勤奋治学,博通四部,撰作了数十部共达一千多万字的学术论著。名作佳构,享誉学林。他以文献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对历史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50年至1992年逝世,他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百年校史上的杰出学者。他始终关心我校学报的发展,学报创刊号开篇,即是他长达3万余言的研究之作;学报百期专刊,他又以"美成在久日进无疆"为题撰文祝贺。在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本刊特刊发一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这位前辈学者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关键词:谈艺录、张舜徽、历史文献学、名家作品、艺术家、书画作品、评论、沈周、书画家、扬州八怪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直面生死,感悟人生——对杨元元、朱蔷薇人生抉择的生死学考察
内容摘要:研究生杨元元和朱蔷薇在生死的选择上大相径庭,但本质上都源于生死观念。从价值判断上说,有价值的生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从方式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要选择有意味的死亡方式;从时机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应该选择恰当的死亡时机。要树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观念,从个人方面说,心理意识与行动实践的自我干预是主要手段;从社会方面说,刚性的调节体系的建立和柔性的社会抚慰的倡导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杨元元、朱蔷薇、生死、爱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学会聆听——谈谈文学批评的伦理态度
内容摘要:文学批评的力量首先不取决于批评者的文学理论水平,而取决于批评者的伦理态度。批评者缺乏基本的伦理态度,是导致当代文学批评假、大、空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人情、权力、商业等各种利益或利害考虑的批评,要么是无原则的吹捧,溢美之词泛滥;要么是有意识的打压,极尽攻击之能事。不读文本而信口开河的随意批评比比皆是。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伦理态度、批评家、基本的、学会、文学作品、文学世界、文学文本、文学奖、理论水平
作者简介:张三夕,男,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应用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指导小组组长。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魏天真
观看男人的三种眼光——池莉近作的女性视角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池莉近作显示出强烈的审视男性的倾向 ,并提供了三种打量男性的视角 :女性主人公视角、女性主人公兼叙述人视角以及女性叙述人视角 ,不同的视角表达对待男性的不同态度。它们使女性由通常的被看变为观看他人 ,是对女性“躯体写作”的超越 ,同时使女性言说得以摆脱被动和隔绝的状态。
关键词:叙述视角、男性、女性主义批评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自陷囹圄的女性主义
内容摘要:从来没有哪一种主义像女性主义这样处境尴尬,她以挑战男性中心的一切现存秩序起家,斗争了很久很久,却又渴望厕身其中,于是她的抵抗一直伴随着不被对手接受的焦虑,也伴随着无法赢得潜在同伴的支持的孤寂。这双重的难堪主要由其自身的缺憾所致,反思这种缺憾对中国处境中的女性主义尤有必要。性别依赖无论是要求平等地进入现存秩序还是摒弃和改造它,也无论属于何种体系和派别,女性主义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在社会政治领域强调“解放”和“自由”基础上的社会进步,强调自我实现前提下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在精神创造领域则强调女性争取话语权,社会真实地对待女性,女性也真实地对待自身。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文学、男性中心话语、乔治·艾略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女性言说、黑人女性主义、自陷、女性主义者、艺术小说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文艺争鸣》2003年05期
网络小说的语言特征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国门的洞开,一种新奇的语言形式———网语以及夹杂着浓郁异域风情的外来词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视野,冲击着人们习以为常、相对稳定的汉语表达,于是“捍卫祖国语言纯洁”的口号被再度提起。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网语及外来词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语言的纯洁性”问题呢?王先霈先生主持的国家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文学语言的生产、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对这些问题作了集中研究,这里选取的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
关键词:网络小说、语言方式、文学语言、小说语言、助词、亚里士多德、网络传播、网络写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传统文学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一部小说和一门学说:把弗洛伊德挂起来
内容摘要:《白色旅馆》①中译者称,该书“是一部表现后现代主义语言技巧的实验性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尽管如此,小说最主要的还是讲述一个女人的命运,为此作家D .M .托马斯专门把弗洛伊德安排进故事。由于弗洛伊德以其精神分析理论而被认为是继达尔文以来对人类的存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又一个人物,作家让他见证、参与、分享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也让他成为一个被刻画的对象,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写作实验或者仅供批评家作技术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小说、作家、歇斯底里、《唐璜》、精神分析理论、犹太人、大屠杀、《白色旅馆》、集体心理学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网络语境中文学写作的异质性
内容摘要:网络语境使网络文学写作成为一种最具后现代特征的语言行为。从创作过程看,网络写作使主体得以恢复受大众传媒操控而丧失的自主性;从传播和接受的特征看,作者与读者交互作用并同时影响文学文本;从网络的交流功能看,贯穿于写作过程的交流是对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扬弃。
关键词:网络文学、写作、异质性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04年09期(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文学语言的生产、传播及其社会影响》:YB105—60阶段性成果)
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
内容摘要:如何理解平等与差异、如何界定女性、如何对待身体,是女性主义的核心问题。两性关系中平等与差异的矛盾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直到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才颠覆了这一人为的二元对立模式并确立了差异作为前提的原则;由于“女性”代表的是一个非同一的、无法称呼的领域,其他一切固定范畴也为“差异原则”所重新审视,致使“女性主义”及其主体“女性”仅仅在理论话语层面具有无限可能性,女性主义越是自如、精到地表达自己,就越背离自己的宗旨。女性如何对待自我则构成了有关身体的悖论:如果不致力于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身体,获得主体身份的工程就无从起始;而一旦注重身体时,却又使女性身体连同她“注重身体”的行为一起成为观看对象。这些矛盾证明女性主义具有自我颠覆的特征,女性主义因此在理论上难以界定,但是其思维方式却极具启示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差异、女性、身体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2005年05期
女性写作再转向:从性别斗士到社会牛虻——以阿毛的创作为例
内容摘要:论文以阿毛的创作为例,阐述女性写作的价值取向需要调整:从固着于自我,转向关注世界;从强调性别差异,转向重建共性;从抒写表面化、情绪化的怨愤,转向建构具有反讽与诗意精神的文本世界。
关键词:女性写作、性别差异、反讽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饶舌的哑巴:怀疑主义者的青春期话语——李洱早期小说文体风格
内容摘要:"饶舌的哑巴"是理解李洱小说文体风格的关键,在他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叙事人及文本风格都显现出这一特质。这是作家对现实荒谬、人生虚无的体验式把握,也是他深深包藏在怀疑精神之中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关键词:怀疑主义、饶舌、文体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文体和文学传播变迁的研究》成果)
对话性、叙事间距与虚构的现实性——以长篇小说《江河湖》为中心的讨论
内容摘要:刘继明的长篇新作《江河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当下文学写作的对话性、叙事间距与虚构的现实性功能。对话性比直露的批判更具知识分子功用,它的生成联结着互相关注的写作者、接受者以及文本虚构人物,他们彼此完全平等又各各不同。叙事间距则左右着虚构文本在信息容量和艺术气韵之间的平衡。而虚构文本《江河湖》之所以比"同出一源"的纪实文本《梦之坝》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是因为它让读者面对或学会面对"不同",逐渐摆脱"对立"思维,养成思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关键词:刘继明、当代长篇小说、对话性、叙事间距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长江学术》2012年03期(教育部2008年度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文体与文学传播形式变迁的研究”:08JA751017成果)
“反观看”的意义与有意义的“反观看”
内容摘要:"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关键词:“反观看”、注视、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1966年生,湖北公安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2005年相继在该校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8年6月期满出站。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二级。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11期(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探索创新项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文本研究”:2010TS010成果之一)
周晓明
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
内容摘要:本文在现代中国留学族群和留学文化的全新视域中,分析了新月派作为“后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一个次属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的相关性质、取向、品格和历史地位。作者强调指出:新月派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派别,而是一个以五四前后美英留学者为主体的留学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美英留学教育和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新月派思想、文化、文学的选择,而且赋予新月派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明显的多源与多元互动展开的倾向和特征。
关键词:中国留学族、英美留学群、留学文化、新月派
作者简介:周晓明,男,1954年6月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曾两度赴美,任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历时5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师大和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省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一个元神话的建构与拆解——关于现代中国理性主义的反省
内容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元神话,现代中国理性主义具有元话语或元传统的性质,并以唯理化、整体化、绝对化、理想化、文化化构成自己的基本特征。现代中国理性主义从一开始便面临历史语境和话语逻辑两大方面的困境。前者主要体现为因特殊的历史语境所遭遇的历史尴尬;后者具体表现在由于自身的逻辑规定而陷入话语上的逻辑悖论——如,从反叛传统到回归传统;从意欲启蒙到疏离启蒙;从崇尚民主到否定民主;从确证主体到消解主体。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性主义、神话、话语、传统
作者简介:周晓明,男,1954年6月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曾两度赴美,任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历时5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师大和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省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人”与“天”——前期儒家与自律精神的确立
内容摘要: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曰“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 ,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原儒、汉儒、主体、自律、精神、文化
作者简介:周晓明,男,1954年6月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曾两度赴美,任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历时5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师大和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省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评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内容摘要:五四激进主义思潮不仅在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至今都以或显或潜的方式与当下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密切关联。近年来在文学界、思想界、史学界所引发的一场场持续争论,大多直接或间接地相关于五四激进主义思潮的研究和评价问题。
关键词:激进主义思潮、中国新文学、五四新文学、文化思想、缘起、理论问题、新文学发生、相结合、话语方式、自由主义
作者简介:周晓明,男,1954年6月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曾两度赴美,任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历时5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师大和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省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
此文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现代中国文学的组织化传统
内容摘要: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建国前夕,是整个中国社会组织化进程加速、程度趋强的时期。为中国特定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国共两党长期对立的政党政治特点所决定,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高度的组织化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策略。与之相关联的,现代中国文学从价值取向到实际运作,从文化文艺运动到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转向和趋势:从个体、群体走向组织,并具有愈来愈浓重的受制于政党和国家组织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学、个体、 群体、组织化、体制化
作者简介:周晓明,男,1954年6月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曾两度赴美,任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历时5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华中师大和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省级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