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影视传播方向论文汇总(三)

孟君

视觉三维的再现和诠释——评《瞬间世界》

  内容摘要:摄影作为一项技术,是光学和化学孕育出来的一个奇异的成果。1826年,法国的尼埃普斯用自己制成的世界上第一架相机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幅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照片。在摄影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拍摄技巧的丰富和多元化、人文精神的融入、拍摄技术的成熟,摄影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在摄影之后,1895年电影诞生了。1936年电视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然而令摄影尴尬的是,对电影和电视产生了启蒙影响的摄影,当历史的脚步跋涉到20世纪中后期时却面临着“读者”缺失的窘境。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屏幕、摄影爱好者、传播途径、百年中国、平面视觉艺术、高雅文化、收视率、“灵魂”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电视研究》2002年12期

 

话语权·电影本体:关于批评的批评——“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论争的启示

  内容摘要:20世纪30年代关于“软性电影”的论争对当代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书写中,对“这一笔”的论断的一致性是值得怀疑的。本文从材料入手,力图还原这场论争的原貌,并以电影本体为核心,对这场电影论争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进行剥离,作批评的再批评。此外,本文结合当代的电影创作,论述当代电影批评实践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影本体、话语权、电影批评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5年02期

 

家园、旅途与远方:《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

  内容摘要:片名:《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Koktebel)片长:109分钟年代:2003年出品国:俄罗斯导演:博里斯·诃烈尼科夫(BorisKhiebnikov)阿列克斯·巴波葛力斯基(AlexeiPopogrebsky)主演:葛莱布·普斯科帕里斯(GlebPuskepalis)伊戈尔·切涅维奇(IgorChernevich)获奖:2003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评委团特别大奖故事梗概:科克特贝尔(Koktebel)是一个黑海边上的小镇,是影片中一对父子将要前往的地方。那个目的地在父亲的记忆和儿子的想象中,有滑翔机飞行员纪念碑和骄傲的信天翁,他们可用一切方法抵达,比如搭顺风车、扒货车……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父亲、俄罗斯人、地图、导演、女医生、影片、科克、名字、信天翁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6年02期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

  内容摘要: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特性。这里的身份叙事特指“新生代”导演在“代”际影响下所具有的边缘文化身份和焦虑心态在其电影中的表述,包括叙事对象和叙事主体的边缘身份的相互指认。处于电影创作边缘地带的“新生代”导演在书写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身份意识输入其创作过程。

  关键词:身份叙事、作者表述、90年代中国电影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06年09期

 

历史叙事: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90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

  内容摘要:历史一词在早期的用法里,是一种事件的叙事记录,即记述想象的事件或记述被认定为真实的事件。因此,历史与叙事之间有重要的关系,或者说历史就是用话语加以表述的各种“文本”。美国文学理论家蒙特洛斯说文本与历史之间是“文史互相交错”的,包括“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其中“文本的历史性”是指“个人体验的文学表达总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总是能表现出社会与物质之间的某种矛盾现象”。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电影,也就是说电影也具有历史性,它指电影作者从个人体验出发进行的关于历史的电影叙事。

  关键词:历史叙事、中国电影、历史性、个人命运、作者、影片、性别秩序、电影文本、个人体验、表述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文艺评论》2006年06期

 

心理叙事:“原生”形态的人性探索——90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

  内容摘要:心理叙事是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种重要的“作者表述”类型,其书写对象是脱离了具体时空的人,注重对人物心理作“原生态”、个案性的考量,以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

  关键词:心理叙事、中国电影、五龙、影片、人物心理、作者、小豆、普遍意义、非理性、人性恶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文艺评论》2007年03期

 

性别叙事:凸显差异的女性书写——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

  内容摘要:本文以90年代的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间电影作者如何通过对女性群像的描述来言说他们关于性别问题的认知。这一形态的"作者表述"表现为男性导演与女性导演在女性人物的书写上存在差异,即90年代的性别叙事存在男性导演与女性导演两种"声音"的异质化书写。尽管男性导演的文本中并不缺乏女性形象,女性甚至是其书写主体,但实质上作者不过是借用女性来表达其对女性的俯视体验,在男性视点中心下女性仍然是"被看"的对象;比较而言,女性导演对女性的视点更贴近女性,但作者的女性意识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女性群体中分离出个人到专注分析现代女性焦虑的内心世界渐次深入的过程。

  关键词:性别叙事、作者表述、90年代中国电影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07年06期

 

作者表述:两种现代性的抗争

  内容摘要:在电影批评中有一个十分老套但一直到现在仍被使用的做法,即不断强调作者电影代表的精英主义和商业电影代表的媚俗主义之间互不妥协的冲突。这容易导致一个误区,那就是一部电影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作者”和“非作者”的非此即彼的阵营中,断然做出这部作品中导演主体性言说有无的判断。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采取非此即彼的二项对立时,实际上已经陷入意识形态的窠臼。而以“作者表述”来考察电影创作,能使我们避免这一肤浅的分类,有利于从“作者”的角度来发掘电影创作中导演赋予作品的永恒性审美意义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诸多考察,我们要关注的只是这种审美意义所包含的程度。

  关键词:中国电影、审美现代性、审美价值、电影作品、表述、陈凯歌、作者意识、电影导演、冯小刚、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当代文坛》2008年01期

 

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

  内容摘要:本文从"作者论"与英国浪漫主义批评的深刻渊源入手,辨析出"作者论"中蕴涵了浪漫主义批评秉持的审美现代性,并得出结论:作者电影中体现的审美现代性与工业电影秉持的世俗现代性是这两类电影相互冲突的主要原因,这是本论文论述的理论基点。尽管"作者论"是一个重要的电影理论资源,但是为了避免直接使用来自西方的"作者论"阐释中国电影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偏差,本论文将使用更具普遍性的概念——"作者表述"来分析中国电影。本文提出,所谓"作者表述",就是电影导演在其作品中努力发现自我、确认自我、彰显自我,对其表现的世界赋予独特意义的言说,这既是一个"作者"将自己从各种"成规"中剥离出来的过程,也是"作者"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表述,建构和表述自己的"世界观"的过程。

  关键词:作者、作者论、作者表述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从技术理性批判、技术至上到技术主导——论技术对传媒权力的影响

  内容摘要:技术是大众传媒的命脉。本文从古希腊哲学关于技术的争辩开始,对技术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认为在技术问题上存在技术理性批判和技术至上论两种颇为极端的理论思潮,而在传播学领域对待媒介技术也相应存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媒介想象。本文提出,应以技术主导为前提来探讨技术对传媒权力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理性批判、技术至上、技术主导、传媒权力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当代传播》2012年01期(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BZW017“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时空弥合和空间转向——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分析

  内容摘要:在中国电影史上,以电影叙事的空间地域来看,城市电影是与乡村电影相提并论的两大电影类型之一。与乡村相比,在中国电影中,城市是一个最早出现、意蕴丰富的空间范畴。自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的《定军山》(1995)开始,中国电影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发展起来,上海是早期中国电影的生产空间、电影观众的接受空间,也是电影故事展开的主要叙事空间,中国电影的诞生注定以城市为背景。

  关键词:城市电影、中国电影、城市空间、电影导演、空间转向、叙事空间、中国城市、现实主义、 空间叙事、乡村

  作者简介:孟君,女,1975年生,博士,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学术》杂志编辑。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文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电视研究》、《当代文坛》、《文艺评论》、《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校自主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此文发表于《文艺评论》2012年07期(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BZW017“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彭涛

中国媒体公众预警意识的演进——以《人民日报》对艾滋病的报道为例

  内容摘要:尽管艾滋病给我国留下了足够的预警时间,但仍然形成了今天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的困局。除了政府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值得反思之外,中国媒体在相当长时间里对艾滋病的漠视或基于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艾滋病形象建构方式,也是公众警惕性丧失的原因之一。从1981年世界首例艾滋病人死亡到2004年的24年时间,《人民日报》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媒体如何向公众预警的多方面的教训和经验。

  关键词:艾滋病、媒体、预警

  作者简介:彭涛,汉族,湖北人,1965年7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广播电视局工作十年。曾任武汉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科技之光》栏目重点节目组制片人。2002年调回母校。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4CXW004阶段性成果)2007年06期

 

组织传播活动中的仪式

  内容摘要:组织传播的核心的内容在于如何利用传播来产生组织动力、提高组织工作绩效并维持组织精神。在一个成熟的组织里,领导者应该关注组织成员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方式建立组织文化和精神。将仪式的使用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领导者创造组织文化和价值。

  关键词:组织传播、仪式

  作者简介:彭涛,汉族,湖北人,1965年7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广播电视局工作十年。曾任武汉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科技之光》栏目重点节目组制片人。2002年调回母校。

  此文发表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边缘英雄”当适可而止——评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塑造

  内容摘要:从2007年开始至今的三年内,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出现了一个"边缘"的极端现象。尽管这些电视剧既叫好又叫座,但是它所呈现出的英雄形象塑造新趋势却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我们不赞成"高大全"式的英雄,更不反对英雄人物平民化、世俗化,但是把英雄人物矮化或猥琐化的趣味却值得我们警惕。

  关键词:英雄形象、英雄化、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英雄人物、人物形象、边缘化、平民化、消费主义、平民英雄

  作者简介:彭涛,汉族,湖北人,1965年7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广播电视局工作十年。曾任武汉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科技之光》栏目重点节目组制片人。2002年调回母校。

  此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1期

 

网络传播把关人合力模式的构想

  内容摘要:分析网络传播把关人的相关理论模式,提出了网络传播把关人的合力模式,并对网络把关原则以及网络把关人的媒介素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网络传播、把关人、原则、媒介素养

  作者简介:彭涛,汉族,湖北人,1965年7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广播电视局工作十年。曾任武汉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科技之光》栏目重点节目组制片人。2002年调回母校。

  此文发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及其控制——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而这些事件中,谣言起着极大的反作用。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对这一事件中谣言的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试图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谣言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谣言、群体性突发事件、传播、石首事件

  作者简介:彭涛,汉族,湖北人,1965年7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广播电视局工作十年。曾任武汉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科技之光》栏目重点节目组制片人。2002年调回母校。

  此文发表于《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

  内容摘要:集体记忆对于建构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前的各种经典电影文本所提供的中国革命历史镜像,是几代人头脑中有关中国革命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既有的集体记忆出现了"分化"或"断裂",进而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离散化"状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重要载体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不仅需要重新"整合"集体记忆,同时也要顾及到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根据当下需要进行集体记忆再塑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几种方式,以及"再塑"可能带来的困惑。

  关键词:集体记忆、主旋律电影、再塑

  作者简介:彭涛,汉族,湖北人,1965年7月出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武汉电影评论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方向,获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广播电视局工作十年。曾任武汉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科技之光》栏目重点节目组制片人。2002年调回母校。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10期

 

 

喻发胜

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

  内容摘要: 1998年特大洪水和SARS疫情等,均是近年来对我国社会发展、稳定造成相当危害的典型危机事件。如果在其萌芽状态即迅速预警、高度重视、果断处置,其负效应会小得多。以报道事实、引导舆论为己任的大众传媒,不仅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同时要强化、提升“耳目”功能,将社会预警视为应尽的职责和一项战略任务,在整个社会预警机制中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此职责非但不能因传媒的产业化而削弱,反而应加强。

  关键词:社会预警、大众传媒、职责

  作者简介:喻发胜,男,1969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文学博士。湖北省首届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专家组成员。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得到胡锦涛、周永康、回良玉、郭伯雄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相关对策建议被中央决策机关采纳,对于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首倡“传媒预警”理论,其主要学术成果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等调阅、转载。

  此文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传媒预警”与“预警新闻”

  内容摘要:"预警新闻"是与传媒的预警功能相伴而生的。"传媒预警"是因,"预警新闻"是果;"传媒预警"是里,"预警新闻"是表。

  关键词:预警信息、新闻、大众传媒、危机、社会预警、表现形式、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公众、应急管理

  作者简介:喻发胜,男,1969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文学博士。湖北省首届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专家组成员。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得到胡锦涛、周永康、回良玉、郭伯雄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相关对策建议被中央决策机关采纳,对于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首倡“传媒预警”理论,其主要学术成果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等调阅、转载。

  此文发表于《青年记者》2008年21期(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传媒预警研究》:04CXW00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美、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传媒预警比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

  内容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冲突频繁发生。人们借助网络发表意见、交流观点、聚合思想、维护权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演变规律及风险演化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以人民网《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和《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列举的40件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及演变的关系形成了以下观点:网络舆论具有独特的传播技术特征与传播人际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如"意见领袖作用凸显"、"信息控制力弱化"、"舆论场加速形成"、"议程设置全民化"等一系列衍生效应,这些衍生效应对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衍生效应、网络舆论

  作者简介:喻发胜,男,1969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文学博士。湖北省首届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专家组成员。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得到胡锦涛、周永康、回良玉、郭伯雄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相关对策建议被中央决策机关采纳,对于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首倡“传媒预警”理论,其主要学术成果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等调阅、转载。

  此文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阶段性成果)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内容摘要:从本质意义上讲,舆论不仅仅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更是不同群体进行利益博弈的重要方式。当前,许多舆论事件与突发事件相伴而生,相互影响,舆论引导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因此,如何提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成为舆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全球化、网络舆论、利益关系、媒介环境、网络传播、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喻发胜,男,1969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文学博士。湖北省首届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专家组成员。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得到胡锦涛、周永康、回良玉、郭伯雄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相关对策建议被中央决策机关采纳,对于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首倡“传媒预警”理论,其主要学术成果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等调阅、转载。

  此文发表于《新闻记者》2010年10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阶段性成果)

 

微博与政府危机公关

内容摘要:微博正在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微博也赋予了政府危机公关的新路径。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除了及时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外,还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说明,引来好评无数。2010年6月25日,云南曲靖马龙县城被淹,曲靖宣传部副部长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灾情。

关键词:危机公关、省政府、群体性事件、云南曲靖、信息传播、生活方式、粘合性、强降水、批发市场、特征污染物

作者简介:喻发胜,男,1969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文学博士。湖北省首届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专家组成员。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得到胡锦涛、周永康、回良玉、郭伯雄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相关对策建议被中央决策机关采纳,对于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首倡“传媒预警”理论,其主要学术成果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等调阅、转载。

此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06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阶段性成果)

 

 

员怒华

中国近代早期中文商业报纸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首次从商业报纸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早期中文报纸的特点,着重论述了早期中文报纸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作用。

  关键词:近代、早期、商业报纸

  作者简介:员怒华,女,1964年6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报纸副刊文体变革特色

  内容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副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文体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副刊文体的丰富性、创新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关键词:报纸副刊、文体变革、口述实录、纪实文学、纪实性、丰富性、栏目、通俗文体、北京青年报、通俗性

  作者简介:员怒华,女,1964年6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此文发表于《新闻前哨》2009年11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A860008成果)

 

中国报纸副刊的孕育与诞生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文人办报与报业竞争是中国报纸副刊孕育与诞生地最主要的原因。尽管孕育期的报纸副刊极不成熟,处于当时媒介系统的边缘,但是为副刊争得了合法地位,为副刊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报纸副刊、《消闲报》、孕育与诞生

  作者简介:员怒华,女,1964年6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此文发表于《中国出版》2010年第12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四大副刊”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