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发表刊物名称 |
发表时间 |
1 |
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1年6期 |
2 |
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 |
张玉能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1期 |
3 |
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4 |
詹姆逊后现代理论重探 |
胡亚敏 |
国外文学 |
2002年4期 |
5 |
“以言破言”与“能指优势”:论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一个差异 |
孙文宪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3期 |
6 |
文艺美学的新发展 |
胡亚敏 |
文学评论 |
2002年3期 |
7 |
文学理论基础的广泛性与本土性问题 |
王先霈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6期 |
8 |
面向未来的思考——文艺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二人谈 |
王先霈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2年6期 |
9 |
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 |
王先霈 |
文艺研究 |
2002年2期 |
10 |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
王济民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1期 |
11 |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
张玉能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1期 |
12 |
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2期 |
13 |
中外文论术语检讨 |
胡亚敏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3年3期 |
14 |
文艺学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讨 |
胡亚敏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3年6期 |
15 |
“吾省吾”与“吾表我”两种艺术心理活动路径 |
王先霈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4期 |
16 |
席勒论艺术与人性的异型同构 |
张玉能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3年4期 |
17 |
时代需要这样的国学读本——评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 |
张玉能 |
文学评论 |
2003年6期 |
18 |
20世纪钟嵘《诗品》研究述评 |
黄念然 |
中州学刊 |
2003年6期 |
19 |
实践的功能与审美 |
张玉能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1期 |
20 |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
黄念然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2期 |
21 |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
张玉能 |
学术月刊 |
2004年3期 |
22 |
由忘到适——道家艺术心理思想的基调 |
王先霈 |
江汉论坛 |
2004年4期 |
23 |
彩笔浓墨写春秋 |
王先霈 |
人民日报 |
2004年2月22 日 |
24 |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建构”述略 |
王先霈 |
文艺研究 |
2004年4期 |
25 |
回答现实提出的新问题 |
王先霈 |
人民日报 |
2004年9月28日 |
26 |
《艺坛》风景 |
王先霈 |
光明日报 |
2004年11月17 日 |
27 |
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 |
张玉能 |
厦门大学学报 |
2004年6期 |
28 |
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 |
张玉能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4年6期 |
29 |
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 |
张玉能 |
江汉论坛 |
2004年5期 |
30 |
全球化与弱势文化身份 |
王庆卫 |
河北大学学报 |
2004年2期 |
31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
黄念然 |
东方丛刊 |
2004年3期 |
32 |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 |
孙文宪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5期 |
33 |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正在打开的书 |
胡亚敏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5期 |
34 |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
孙文宪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4年5期 |
35 |
实践美学是不该这样去理解的——与章辉博士商榷 |
张玉能 |
河北学刊 |
2004年6期 |
36 |
对话——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维度 |
黄念然 |
外国文学 |
2004年6期 |
37 |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工作中的历史叙述问题 |
黄念然 |
复旦学报 |
2004年6期 |
38 |
学术能否成为思想的风骨? |
黄念然 |
河北学刊 |
2004年6期 |
39 |
向历史题材文艺要求什么 |
王先霈 |
文学评论 |
2004年6期 |
40 |
理论似在途中——詹姆逊批判 |
胡亚敏 |
外国文学 |
2005年1期 |
41 |
探求时代新话题 建设本土文艺学 |
王先霈 |
文艺争鸣 |
2005年2期 |
42 |
历史维度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展开 |
黄念然 |
江海学刊 |
2005年3期 |
43 |
近年来国内“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与反思 |
黄念然 |
江汉论坛 |
2005年4期 |
44 |
古代境轮、味论中的移情和联觉理论 |
王先霈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5年3期 |
45 |
五四时期胡适的科学思想 |
王济民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2期 |
46 |
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发展 |
张玉能 |
文艺研究 |
2005年2期 |
47 |
实践美学终结了吗——与章辉博士商榷 |
张玉能 |
汕头大学学报 |
2005年4期 |
48 |
席勒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价值 |
张玉能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5年4期 |
49 |
论科技与文学的联系和渗透 |
胡亚敏 |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2005年2期 |
50 |
中外融汇、平等对话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