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发表刊物名称 |
发表时间 |
51 |
论当今文学批评的功能 |
胡亚敏 |
社会科学辑刊 |
2005年6期 |
52 |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
张玉能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5年6期 |
53 |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
张玉能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5年6期 |
54 |
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 |
张玉能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6年1期 |
55 |
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材研究 |
胡亚敏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6年1期 |
56 |
后现代主义与毛泽东美学思想 |
张玉能 |
人大复印资料 |
2006年4期 |
57 |
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 |
张玉能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6年4期 |
58 |
自然美与实践的自由 |
张玉能 |
福建论坛 |
2006年9期 |
59 |
美学范式:实践的生态和谐观 |
王庆卫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6年4期 |
60 |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观念的流变 |
黄念然 |
粤海风 |
2006年6期 |
61 |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三大困境 |
黄念然 |
福建论坛 |
2006年8期 |
62 |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 |
胡亚敏 |
文艺研究 |
2006年11期 |
63 |
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 |
胡亚敏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7年6期 |
64 |
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 |
胡亚敏 |
江汉论坛 |
2007年12期 |
65 |
两位青年作家的成长 |
王先霈 |
人民日报 |
2007年8月2日 |
66 |
三十年来文艺学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王先霈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7年5期 |
67 |
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 |
孙文宪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年1期 |
68 |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知识状况——以文化批判为视角的反思 |
孙文宪 |
学习与探索 |
2007年3期 |
69 |
林纾与桐城派 |
王济民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7年3期 |
70 |
中国古典和谐美学的生态智慧及现实价值 |
黄念然 |
复旦大学学报 |
2007年4期 |
71 |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
黄念然 |
华中师大学报 |
2007年5期 |
72 |
身体美学与人的全面发展 |
张玉能 |
上海文化 |
2007年2期 |
73 |
大众媒介、话语实践与文学生产 |
张玉能 |
文学评论 |
2007年5期 |
74 |
关于本雅明的Aura一词中译的思索 |
张玉能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7年5期 |
75 |
新时期美学研究问题域的转换 |
张玉能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7年6期 |
76 |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
张玉能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7年9期 |
77 |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
张玉能 |
福建论坛 |
2007年12期 |
78 |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善 |
张玉能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2008年第1期 |
79 |
话语实践与美和审美 |
张玉能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8年1期 |
80 |
话语实践与实践美学 |
张玉能 |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 |
2008年第1期 |
81 |
论不同类型实践与美和审美的关系 |
张玉能 |
新华文摘 |
2008年20期 |
82 |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
张玉能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8年第5期 |
83 |
论话语生产的类型转换与艺术的“终结” |
张玉能 |
文艺理论研究 |
2008年第5期 |
84 |
解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
张玉能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8年第9期 |
85 |
盖格尔现象学艺术意味论之一——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 |
张玉能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2008年第6期 |
86 |
詹姆逊与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 |
胡亚敏 |
上海大学学报 |
2008年1期 |
87 |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
胡亚敏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8年2期 |
88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30年 |
胡亚敏 |
文学评论 |
2008年5期 |
89 |
在反思中前行——30年高校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与教学回顾 |
胡亚敏 |
文艺理论研究 |
2008年6期 |
90 |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的网络建设探索 |
胡亚敏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8年12期 |
91 |
跨越中西与双向反观——海外中国文论研究反思 |
韩 军 |
文学评论 |
2008年3期 |
92 |
口语、个人与传统:近年中国诗歌现象述评 |
魏天无 |
江汉论坛 |
2008年第7期 |
93 |
“寻求对于真理的服从”王元化与——《王元化集》 |
魏天无 |
出版发行研究 |
2008年第6期 |
94 |
内部“语言”模式的运用及其突破——宇文所安唐诗史研究中的“诗学”及其批评 |
韩军 |
东方丛刊 |
2008年第2辑 |
95 |
解释学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
张玉能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2009年1期 |
96 |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 |
孙文宪 |
文学评论 |
2009年2期 |
97 |
电子媒介时代的身体状况 |
黄念然 |
文艺研究 |
2009年7期 |
98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与现代性 |
张玉能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9年1期 |
99 |
盖格尔现象学艺术意味论之一——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 |
张玉能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2009年1期 |
100 |
解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
张玉能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
2009年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