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情况(三)

 

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101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江汉论坛

20093

102

德国早期现象学对审美现代性的探索

张玉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

20092

103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还原与德国文学思想

张玉能

河南社会科学

20092

104

胡塞尔的艺术哲学

张玉能

中山大学学报

20092

105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诗学与西文美学传统

张玉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20093

106

新实践美学如何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张玉能

湖北大学学报

20096

107

国家精品课程《文学批评》网络建设探索

胡亚敏

中国大学教学

20093

108

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回望

胡亚敏

文艺争鸣

200911

109

中西移情理论之异同

王先霈

人大复印资料

20099

110

语言问题与比较视域下的中国诗学研究

韩军

文化与诗学

2009年第1

111

近百年来佛教文艺思想研究的基本入思方式及其困境

黄念然

长江学术

2009年第2

112

鲁迅“文学自觉”说的现代性语境及其局限

黄念然

西北大学学报

20091

113

中国文学理论近现代转型的现实语境

黄念然

中国文学研究

2009年第1

114

德国象征主义文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张玉能

外国文学研究

2010年第1

115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湘潭大学学报

2010年第3

116

后现代教学理念与研究型教材编写

胡亚敏

文艺理论研究

2010年第5

117

文学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胡亚敏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

2010年第12

118

文艺心理学学科反思

王先霈

《云梦学刊》

2010年第2

119

深化文艺理论基础性研究

王先霈

《人民日报》

201068

120

解读心理变迁的轨迹

王先霈

《人民日报》

20101015

121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与德国文学思想

张玉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

122

女性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张玉能

文艺理论研究

2010年第1

123

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各种价值意味

张玉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

124

接受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张玉能

福建论坛

2010年第2

125

欲望美学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欲望美学与文学艺术的欲望化

张玉能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1

126

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与重写现代性

张玉能

江海学刊

2010年第2

127

论西方文论的研究型教学

张玉能

文学教育

2010年第2期上

128

实践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兼评董学文的文学本体论

张玉能

学习与探索

2010年第2

129

欲望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仿像理论与真实性

张玉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

130

论新实践美学的文学本体论--兼答对实践本体论的诘难

张玉能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年第3

131

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

张玉能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

132

欲望美学的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仿像理论与真实性

张玉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5

133

实践的转化功能与文学艺术--实践的转化功能与准自由的文学艺术

张玉能

甘肃社会科学

2010年第5

134

西方美学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

135

对生态观念的实践美学观照

王庆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1

136

生态主义:放大的人类中心尺度

王庆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4

137

典型:意识形态或知识型视域下的文学范畴

王庆卫

湖北大学学报

2010年第5

138

中国文艺价值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解释框架

黄念然

复旦学报

2010年第3

139

论中国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转型

黄念然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6

140

“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孙文宪

宁夏社会科学

2010年第1

141

《文心雕龙》与《论衡》

王济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11月版

142

《阿凡达》中的现代悖论

韩军

人民日报

20103月版

143

历史剧如何演义历史

韩军

人民日报

2010618

144

典型:意识形态或知识型视域下的文学范畴

王庆卫

湖北大学学报

2010年第5

145

中国文学理论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万娜

华中学术第二辑

20106

146

再论艺术生产

胡亚敏

学术月刊

2011年第10

147

关于“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谈片

王先霈

华中学术第三辑

20115

14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

张玉能

华中学术第三辑

20115

149

试析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其中国形态的关系

孙文宪

华中学术第三辑

20115

150

生态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视

王庆卫

华中学术第三辑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