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撮要(2012年)

(2012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是中国几代学人不断寻求其实践形式和理论形态相统一、政治方向和文化模式相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生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多元建构实践三个基本阶段。总结这一历史进程的经验得失,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当代形态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黄念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美学。

此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三问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与中国化的区别,(三)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中国化

作者简介:胡亚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五辑,2012年6月。



回到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前提

[内容摘要] “回到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基础与前提。这一诉求的意涵包括:一、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有别于一般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二、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关注中国现实的同时,还需反思这种中国化的诉求对准确理解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知识系统中理解经典作家的文学思想,“互文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四、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特质与特点。五、调整理论研究的知识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知识语境中思考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 中国化 胡文阅读 问题域

作者简介:孙文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五辑,2012年6月。



生态批评的三种困境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建构

[内容摘要]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生态批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批评类型,拥有众多研究者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困境。本文试图分析这几种困境的含义和根源,尝试找到解决之道。笔者认为,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走出当前困境,使自身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关键词] 生态整体主义 批评对象 自然 生态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王庆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西方文学理论。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五辑,2012年6月。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更多还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 人类学 文学批评理论 美学思想

作者简介:孙文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从生态批评的困境说起

[内容摘要]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关键词]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批评 生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王庆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西方文学理论。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接受

[内容摘要] 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接受的复杂性而言,必须要对其中多元聚合因素加以细致考察。从历史层面看,"接受"乃是随着现实政治社会条件变化,随着知识主体不断调整其角色与位置,面向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受众而最终作出的选择;从学理层面看,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现实、中国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构,既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生成其问题指向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外文化资源不断交汇生成其理论形态的过程,在多元聚合因素下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深入考察,既是总结历史经验的有效方式,也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保持活力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化传统 知识主体 思想形态 中国接受

作者简介:韩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海外汉学、文学批评。

此为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新世纪以来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现状及问题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对新世纪以来国内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以及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异同比较等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述评,这些成果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重视历时性叙述和阐释而缺乏宏观、整体的共时性关系论述,侧重影响—接受研究模式而轻视影响—接受—建构研究模式,以及比较研究中观点陈旧、问题意识不够明确等,是相关研究薄弱之处。

[关键词] 新世纪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艺理论 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魏天无,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文本解读、诗学研究等;魏天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意识形态建构性中的“审美”范畴与中国当代“文学”形象

[内容摘要] 在以“审美”范畴为标志,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视阈内塑造一个积极参与意识形态建构过程的“文学”形象的理论实践中,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较为独特的形态表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形象可以分别从塑造能动的文学主体形象、塑造整合型的审美心理机制以及塑造具有现代性的“文学”形象等三个层面来看。从参与意识形态建构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史上各种“审美”范畴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或许能够脱离“审美/政治”二元对立的窠臼,重新看待这段理论进程。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建构性 审美 “文学” 中国形态

作者简介:万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六辑,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