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撮要(2013年)

(2013)


意识形态建设性视野中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回归

[内容摘要] 本文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回归文学理论界这一现象,并从三个层面展开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标准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界的理论阐释情况:(一)对“政治标准”运用于文学领域的不同意见,(二)“人”、“人性”和“审美的人”对建构意识形态的尝试,(三)反映论文学观对“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不尽完善的阐释。本文认为当下的文学理论界站在二十一世纪回顾和反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段文学理论史时,不应当忽略这一段理论史在意识形态重塑的层面所贡献的才智。区分“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回归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自律性的发展要求与文学批评参与意识形态重塑的两个不同层面,或许是评判这一段理论史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的问题。

[关键词] 美学观点 史学观点 政治标准 人学 反映论文学观

作者简介:万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七辑,2013年6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问题一直是学界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文艺理论界就一直通过艰苦的译介与努力的传播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同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突出强调它对中国文情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断实现理论风格的空间转换和理论应用的时间转换;与此同时,还基于对文艺实践的深度追问,对文艺理论的批判性改造,不断践行文艺实践及其理论探讨的历史性反思,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发展进程的描述或历史分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总结、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建设性意见、"民族化"研究、毛泽东文艺批评研究以及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进程的关系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实绩,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学界反思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对中国数代学人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动态历史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建构当代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中国化 研究现状 反思

作者简介:黄念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美学。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主旋律”文艺的意识形态策略与后意识形态境遇

[内容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主旋律"文艺通常是指以倡导主流价值观、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目的的作品。在政治意识形态在传统意义上的启蒙和充当价值尺度的功能已呈弱化趋势的情况下,对于智识水平大为提高的当代人,传播意识形态的恰当途径应该是尊重社会已经多元发展的事实,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价值来重构美感。对于"主旋律"而言,让人们在审美感受中接受意识形态的无意识铭刻,乃至忽略其意识形态性而中性地探讨其文学类型特征,反倒可能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而"主旋律"文艺获得情感认同的前提,不是依赖话语权的优势捏造美感,贴近主观臆想中的大众,而是提供可以被认同的情感,通过主体间性的协商伦理的践行,去争取社会成员的"同意";从而扭转文艺与主流政治话语相疏离的局面,并通过与其他形态的文艺创作的共存与竞争,彰显文学身份,在总体性的意义上保持文化主导权的地位。

[关键词] 主旋律 意识形态 后意识形态 文化领导权

作者简介:王庆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西方文学理论。

此文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观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作家、作品和读者以及批评标准诸方面总结和提炼出一些富有特色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国情 人民观 内容提要 批评标准 联合体 阶级 文艺

作者简介:胡亚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



回到马克思:脱离现代文学理论框架的读解

[内容摘要] 无论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尽如意的现状展开反思,还是将这一批评的发展演化作为一个历史对象来考察,“回到马克思”都是我们进入研究所必需的理论前提。所以强调并设置这样一个前提,是因为在业已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知识中,有太多的内容实际上来源于解释者的建构,其中既有符合或接近经典作家本意的诠释,也不可避免地会在诠释中加入解释者自己的理解乃至演绎,更不用说任何诠释都要受特定历史语境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排除由此带来的种种局限。所以,不管解释者的主观意愿如何,这些理论知识在客观上对我们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都可能产生彰显与遮蔽并存的效果。基于这个现实,我们把“回到马克思”作为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理论前提

作者简介:孙文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此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