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方向论文撮要(2011)

2011

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

内容摘要: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的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生修养;修己;弟子规;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

 

岁月映照大师的光辉——张舜徽先生学术品格述论

内容摘要:本文为纪念张舜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论述的主要问题是:大师的光辉靠什么来映照?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的学术品格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何在?作者指出,大师的光辉不是“自封”的,不是靠体制性力量或权力资源自我“运作”出来的;不是弟子们“吹捧”出来的;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作者认为,“岁月”是判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大师的决定性力量。“岁月”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意识,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明确的学术理想和学术目标;其二,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其三,有期待学术著作传世的长远意识。最后讨论张先生经常讲的一句名言“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岁月;张舜徽;大师;光辉;历史意识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总第71期)

 

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与邹明军合著)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拟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克服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关键词:古典诗歌;精神性存在;自然;人伦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4

 

简论张舜徽先生的“谈艺录”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

 

直面生死  感悟人生(与安敏合作)

内容摘要:研究生杨元元和朱蔷薇在生死的选择上大相径庭,但本质上都源于生死观念。从价值判断上说,有价值的生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从方式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要选择有意味的死亡方式;从时机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应该选择恰当的死亡时机。要树立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观念,从个人方面说,心里意识与行动实践的自我干预是主要手段;从社会方面说,刚性的调节体系的建立和柔性的社会抚慰的倡导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杨元元;朱蔷薇;生死;爱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2011年第3

 

概念·背景·特色——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式大片”叙事刍议 

内容摘要:“中国式大片”作为新的电影现象和实践运作,是中国电影体制转轨和走向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标志。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概念和尚在探索有待定型的新电影类别,“中国式大片”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由一系列内外部动因所促成的。虽然目前存在种种不足和缺憾,但“中国式大片”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路向,则代表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国式大片”在大银幕叙事和市场份额占有上的优势和特色表明,营造娱乐才可能实现教化,赢得票房才会产生社会影响。“大片叙事”既是当今影院电影的魅力所在,野柿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叙事的本土策略。因此,辨证地看待电影叙事的市场与艺术、娱乐与教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在关系,在艺术视野的开拓、文化意蕴的积淀和观众心理情怀的把握上下功夫,中国大片才可能真正成长壮大起来。

关键词:中国式大片;市场化机制;票房价值;艺术演说;全球化

作者简介:李显杰,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文艺美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四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月版

 

“空间”与“越界”——论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转向

内容摘要:立足于空间关系的叙事构成是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越界”叙事则是类型电影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在类型的套路中,追求一种差异化的表现,是好莱坞电影能够始终保持 良性循环状态的重要特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向使“跨类型”的“越界”叙事,得到了更为 广泛的尝试和运用,“反类型”的“越界”手法和多元化的模式混搭,显示出好莱坞电影在叙事空间的建构和布局上的叙事转向。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建立在全球视野上的“越界意识”,使类型电影呈现出向后类型电影过渡的市场策略和文化动向,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类型电影的当代发展所必然产生的共振现象。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类型电影; 叙事空间; 越界; 后类型电影

作者简介:李显杰,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文艺美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

 

喜剧美学:表象自由人性自由”——由康德到席勒的理论推进

内容摘要: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 从康德开始, 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 归纳出/ 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 伪装术, 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 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 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 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 并提出了相应的创 作主张, 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 从而启示我们, 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 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 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 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 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 而相比之下, 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 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关键词:康德; 席勒; 喜剧美学; 表象自由; 人性自由

作者简介:修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文艺美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一期全文复印

 

类型、创新与谍战剧叙事

内容摘要:本文以《借枪》为例探讨了谍战剧的类型与创新。谍战剧《借枪》从叙事角度与策略上对传统谍战剧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甚至颠覆,塑造了植根于人生困境中人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叙事形象,使得该剧在谍战的基本类型中,更凸显出喜剧性,呈现出悲喜交融的美学特点,带给了观众多样的观赏审美体验为谍战剧展开了一个崭新的创作空间和视角。

关键词:叙事角度;策略创新;叙事人物;美学特点

作者简介:李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影视叙事及戏剧。

此文发表于《中国电视》2011年第6

 

大众文本与类型叙事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大众文本的类型叙事,无论是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还是与日常生活及其梦想的关系而言,都有其文化意义与价值。而以因袭为主体基础上的有限创新,也使得大众文本的类型叙事呈现出了内在张力,在中国现实语境中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关键词:大众文本;类型;叙事

作者简介:李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影视叙事及戏剧。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四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月版

 

沈虹光剧作的艺术美

内容摘要:沈虹光曾经获得四次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她的剧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作艺术风格。聚焦日常生活,挖掘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始终是沈虹光剧作的特点。在戏剧的形式结构上,以“片断”、“块片”结构剧目,以生活流以及意识流为主的无场次的散文式结构与戏剧主题相应和。同时剧作以自然平实的人物语言展示人性、呈现生活哲理,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以意象构筑诗意,用诗意看待生活,从而建构起平实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沈虹光;日常生活;散文式结构;诗意

作者简介:李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影视叙事及戏剧。

此文发表于《沈虹光剧作论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1月版。

 

延安出版业(1936—1947)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即出版史的总体观照,发行史的专题开掘,报刊史的点面结合,图书业的散点透视,出版机构、人物的双重变奏,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来全面梳理和总结了近三十年来有关延安出版业(19361947)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出版史;延安;图书;报刊;发行;史料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科学》2011年第3

 

苏区出版业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即出版史的宏观审视、出版业的中观扫描、报刊史的焦点汇聚、图书史的重点观察、出版史料的整理刊行,来梳理和评述了近30年来有关苏区出版业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苏区;出版业;中国共产党;历史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6

 

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科学化管理制度

内容摘要:成立于1897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创造了中国出版业的辉煌。其成功主要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本文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在产权制度的明晰化、组织制度的合理化、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方面的梳理与探讨,以期为当今中国出版文化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产权;组织;管理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8

 

新形势下选题策划与市场的关联

内容摘要:在新形势下,编辑的职能由出版的上游扩展到出版的全流域,编辑所进行的选题策划也是全程策划,市场策划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编辑在围绕市场策划选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但也要防止唯市场论的不良倾向。

关键词:编辑;选题策划;市场;联系

作者简介:董中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社副社长,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艺理论研究。

此文发表于《编辑学刊》2011年第4

 

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我国的报告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回归文学的本位,与此同时也在逐渐衰落。报告文学衰落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报告文学的文体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化。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应由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性转化为真实性、新颖性、文学政论性。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体;内涵;转化

作者简介:董中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社副社长,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艺理论研究。

此文发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

 

图书质量是怎样“炼成”的——例谈防灾应急出版物的编写与把关(合,排名第一)

内容摘要:防灾应急出版物传播的知识乃"卫生"之道,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通俗性和专家审读制"相统一,是保证防灾应急出版物质量的根本原则。鉴于我国现行的有关应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重要出版选题管理规章,对应急出版物也要建立相应的评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预先规范这一出版领域。

关键词: 防灾应急; 出版物; 编辑; 评审

作者简介: 喻发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媒预警、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等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6

 

突发事件采访与记者“应急知识”的学习(合,排名第一)

内容摘要:<>人类已进入危机频发、“蝴蝶效应”加剧的时代,突发事件的采访已成为新闻记者面临的主要“选题”。传统的新闻采访学教程应当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如何采访突发事件的教学内容;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应主动学习相关“应急知识”,以更好地适应这个突发事件常态化、复杂化的世界。

关键词:张泉灵; 乌尔; 采访对象; 新闻线索; 里奇; 严重社会危害; 新闻敏感; 部门主任; 采访任务;蝴蝶效应

作者简介:喻发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媒预警、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等研究

此文发表于《新闻记者》2011年第6

 

微博与政府危机公关(合,排名第一)

内容摘要:<>微博正在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微博也赋予了政府危机公关的新路径。20091121,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除了及时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外,还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说明,引来好评无数。

关键词: 政府危机公关; 批发市场; 云南曲靖; 群体性事件; 第一时间; 螺蛳湾; 网络新闻; 云南信息报; 副部长; 传播效应

作者简介:喻发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媒预警、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等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6

 

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

内容摘要:集体记忆对于建构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前的各种经典电影文本所提供的中国革命历史镜像,是几代人头脑中有关中国革命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既有的集体记忆出现了“分化”或“断裂”,进而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离散化”状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重要载体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不仅需要重新“整合”集体记忆,同时也要顾及到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根据当下需要进行集体记忆再塑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几种方式,以及“再塑”可能带来的困惑。

关键词:集体记忆;主旋律电影 再塑

作者简介:彭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主流电影和电视业务研究。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10

.                          

空间叙事与中国当代电影研究

内容摘要:电影空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尽管其意蕴十分丰富,但在电影实践和电影批评中却被普遍轻慢和忽视,往往被时间、情节、人物、主题等相形更为“重要”的元素遮蔽。在辨析电影空间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的基础上,本文详述了从文化研究语境和叙事学视角研究电影空间的意义所在,并提出将电影空间叙事作为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而非物质领域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还重点论证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现状、意义及内容,意在说明电影空间叙事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宽广的研究前景,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后续研究。

关键词:电影空间;空间叙事;中国当代电影

作者简介:孟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四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2年第3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