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3)
明代中晚期士商关系反思(合,排名第二)
内容摘要:明代士人群体因异化可以分为贾儒、一般士人与正统士人三个不同的亚群体,商人群体因异化也可以分为机诈商人、义士化商人以及高士化商人三个不同的亚群体。正统士人崇尚道德,故敬重高士化商人,并不完全否定义士化商人,但贬斥机诈商人。贾儒以利为取舍标准,故对所有能够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商人都不吝给予赞誉。夹在中间层的一般士人对于商人的态度比较复杂,他们与正统士人一样,敬重高士化商人,贬斥机诈商人,对于那些能够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义士化商人,则抱着既接受又排斥的矛盾态度。
关键词:士商关系; 商人; 士人; 明代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北方论丛》2013年第1期
古代文学研究中计量分析的应用与限度
——由唐诗宋词排行榜引起的思考(合,排名第一)
内容摘要: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引入计量分析法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计量分析法可以提高古代文学研究结论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验证性,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以探索古代文学的基本规律,从而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科学性。由于古代文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古代文学研究中理论上可以确定的变量、基本可以确定的变量可以运用计量分析法,但对不可确定的变量则应当避免使用计量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计量分析将会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但与定性分析法相比,将处在相对辅助的地位。
关键词:古代文学; 计量分析; 唐诗排行榜; 宋词排行榜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明代商人的佛教信仰与义举的关系
——兼论商人碑传的真实性(合,排名第一)
内容摘要:明代中期出现的商人碑传文,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这些新出现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记录的义举,通常被认为是谀墓之词,进而导致它们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从商人的佛教信仰这个角度,对商人碑传文中记录的义举进行探讨,可以得知,传主信奉佛教的碑传文中,都记录有佛教式的义举;传主不信奉佛教的碑传文,几乎都没有记录佛教式的义举。这种对应关系说明在商人碑传文记录的义举中,至少佛教式的义举并非谀墓之词。
关键词:商人碑传文;佛教;义举;谀墓
作者简介:张三夕,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3年第6期
影像传播视域下的《凤舞神州》
内容摘要:《凤舞神州》作为第一步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内涵与特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具有开拓性意义。该片文化蕴涵丰厚,将凤凰的意象与精神乃至和楚文化的内在关系,从其发展脉络、历史风貌、文物见证、风土民情和精神内涵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展现,进而刻画出凤凰意象与精神和楚文化所蕴涵的开拓精神、和美气象、浪漫主义情怀和高远坚韧的志向与品格。影片结构富有创意,立足宏观、突出微观,纵横交织、经纬一体的网状结构,较好地揭示和展现了该片的思想内涵、意象精神、历史维度和文化诉求。影片在影像营造上非常精致,富有匠心的镜头调度和巧妙精美的声画组合,使整部影片的视听形象异彩纷呈、美轮美奂,不但给人传达出人文历史知识的信息与资讯,而且给人提供了视听感知觉上的美好享受。
关键词:《凤舞神州》;影像传播;文化蕴涵;结构特色;影像魅力
作者简介:李显杰,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文艺美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七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武汉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学研究三十年回顾
内容摘要:近30年来,武汉高校的影视教育伴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发展,影视课程的开设愈益细化、多样,影视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建设日趋完备;影视学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研究、电影基础理论研究、电影故事学和电影修辞学研究、喜剧美学与影视喜剧研究、东亚电影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影视理论的发展有所推进。
关键词:武汉高校;影视教育;学科建设;影视学
作者简介:修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文艺美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八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华语游戏的跨媒介文化传播
内容摘要:本文探究了当代华语游戏的跨媒介文化传播现象,认为在新媒体变革的语境中,多种媒介的不同形态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分析比对游戏、影视、文学等相关范例的互文性及其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媒介叙事的特质、差异及跨媒介互动中从源媒介到目的媒介的转换规律。
关键词:华语游戏;跨媒介;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李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影视叙事及戏剧。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八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关于出版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出版价值观是出版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出版价值观是兴业之魂,决定着当代中国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运作模式。就具体的出版企业、出版家来说,出版价值观作用重大。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就当今出版价值观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出版;出版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科学》2013年第3期
出版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内容摘要:针对当下出版业普遍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潮流,本文提出出版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并且从出版活动的文化本质以及出版历史实际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进而对出版业中缺乏理想主义的现象进行了具体剖析,倡导出版人既要脚踏大地,更要仰望星空。
关键词:出版;出版家;出版本质;理想主义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现代出版》2013年第4期
理想主义让出版拥有尊严
内容摘要:出版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出版人的理想与信念、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版因理想而有崇高感,出版人因理想而有尊严感。出版人的职业尊严既来自自尊,又来自他尊。出版寄托理想才有精神力量。当今的出版界亟需理想主义精神的复归。
关键词:出版;理想主义;自尊;他尊;职业尊严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现代出版》2013年第6期
论近现代杰出出版家的企业家精神
内容摘要:近现代杰出出版人的企业家精神,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出版企业家从属于民族企业家阵营,必然具有同时代企业家所共有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爱国精神、契约精神、冒险精神、献身精神等,同时出版人的企业家精神也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满腔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文化追求。出版企业家对出版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家精神的彰显重在行动。当今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近现代出版企业家以文化为本、敢于担当的精神,需要营造出版企业家精神回归和张扬的社会文化氛围。
关键词:出版;近现代出版人;企业家精神;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沈知方
作者简介:范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文化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2人合作,本人第一作者)
防灾应急出版物的社会需求与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公众防灾应急的知识与能力又极为缺乏,这就意味着防灾应急出版物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空间。本文分析了当前防灾应急出版物在我国面临的市场困境及原因,并从打造过硬产品、争取政策支持、畅通渠道营销、创新营销模式、做好产业规划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出版物; 防灾应急; 社会需求; 营销策略
作者简介:喻发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媒预警、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等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2期
文人雅聚 再续兰亭之美
内容摘要:"湖北作家写作家"专栏是《湖北日报》坚持"开门办报"新闻思想、践行"依靠群众办报"新闻理念结出的一枚鲜美甘甜的果实。栏目中诸多美文,读之悦目,观之赏心,思之回味无穷,有益身心,陶冶情操。春夏秋冬,四时轮回。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湖北作家写作家"专栏已刊发稿件百余篇、图片百余张,在荆楚大地声名渐起。
关键词:新闻思想; 新闻理念; 《湖北日报》; 晨报副镌; 荆楚大地; 《北京晚报》; 京报副刊; 三家村札记; 报纸副刊; 时事新报
作者简介:喻发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传媒预警、大数据传播与应急管理等研究
此文发表于《新闻前哨》2013年第5期
. 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
内容摘要:“主旋律”口号提出的初衷,是基于对异质性价值的疑虑或者排斥,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领地日渐收缩的一种“应激反应”。主旋律电影与中国电影史链条上各相关时期的电影既有承继关系,也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功能始终未变。主旋律电影在坚守自身的价值范畴同时,也兼容、挪用了一些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范畴,其内涵在扩展、丰富,疆界在拓宽。如果主旋律电影走向一种融合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本土价值和外来价值的文化,它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辐射力的“共同文化”,主旋律电影也因此会走上一条前景更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中国电影史;左翼电影;十七年电影;共同文化
作者简介:彭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主流电影和电视业务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国家、市场、市民及全球化——电影产业中政府角色的思考(合,排名第一)
内容摘要: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文化和经济的双重特点。本文通过对美、英、法、日、韩等影视产业强国的政府扶持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探析政府在影视产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及其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以期对我国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有所启迪。
关键词: 影视产业;政府角色;创意产业;扶持政策
作者简介:彭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主流电影和电视业务研究。
本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八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论中国当代电影中城市空间的转型与金钱观的嬗变
内容摘要:城市的罪恶和堕落是中国电影史中的城市电影反复书写的母题,与此同时,金钱则成为城市电影控诉城市扭曲个人的主要手段。本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三个时段中分别选取了《牧马人》、《雅马哈鱼档》、《逆光》、《北京,你早》、《有话好好说》、《夏日暖洋洋》、《世界》、《苹果》、《我叫刘跃进》等若干电影文本,对其空间叙事加以分析,发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空间转型与金钱观的嬗变具有互为映照的发展轨迹:城市空间叙事从平静、跳跃向区隔转型,金钱观则经历了从拒斥、躁动到异化的嬗变。
关键词:金钱观;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空间叙事
作者简介:孟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学术》第八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彰显风格的形式空间——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
内容摘要:除了写实主义风格外,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另一种颇为明显的美学风格是形式主义风格。本文以电影导演章明、陆川、张猛的作品为对象,分析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中不同的形式主义风格及其在空间叙事上的表现。本文认为,小城镇电影风格化的空间叙事表现为:《巫山云雨》中隐喻性的心理空间、《寻枪》中焦虑性的情绪空间和《钢的琴》中舞台化的仪式空间,多元形态的空间叙事使小城镇电影的形式主义风格渐趋丰富。
关键词:形式主义风格;中国小城镇电影;空间叙事
作者简介:孟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研究。
此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