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论文成果(2011)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论文成果(2011年)

 

 

焦虑的踪迹——论路遥小说创作心理嬗变

 

内容摘要:焦虑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在政治焦虑、文化焦虑与生命焦虑的复杂动态关系中,路遥的小说创作历程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三个创作阶段。在第一阶段(19731980)的小说创作中,政治焦虑占主导地位,且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投射,而生命焦虑基本处于蛰伏状态,偶尔在作品中被激活。在第二阶段(19811984)的小说创作中,政治焦虑被文化焦虑所取代,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文化焦虑与个体的生命焦虑纠结在一起,路遥的小说因此而笼罩在精神痛苦与文化迷惘的氛围中。在第三阶段(19851988)即《平凡的世界》的正式创作过程中,由于路遥在理性上明确择定了传统儒家道德人格认同的文化立场,因此小说中的文化焦虑基本上被消解,但由此带来了传统伦理文化规范下个体生命焦虑的潜滋暗长。

关键词:路遥  创作心理  焦虑  嬗变 

作者简介:李遇春,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


内容摘要:作为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本体性问题,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的概念、内涵值得仔细辨析。文章通过对节奏→诗歌节奏→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等概念的渐次剖析,揭示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在古今中外节奏诗学的借鉴中所彰显的“中国”、“现代”特色。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立足于现代汉语节奏属性,涵括语音、语形、语义、情感、生理等方面的节奏类型,彼此交互作用。对其节奏内涵的探讨,有助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诗学研究的深入与新诗节奏艺术实践的推进。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 
 
内容摘要:从女性意识觉醒的20世纪80年代,到走向成熟和繁盛的90年代,再到多元化的新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既推动了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理论的深入发展,也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观念和价值意识混乱,对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关注不够等问题。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应当立足于当下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实际,将性别分析方法和批判锋芒拓展到其他文学文化现象及问题上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审美规范。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本土化  反思

作者简介:魏天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追求生命的另一种意义——鲁迅绘画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内容摘要:鲁迅的绘画活动成就斐然而特色鲜明,他视野广阔,涉猎广泛,用心良苦而眼光深邃。藏画、选画、编画、出画、译画、赏画、论画特立独行,慧光闪烁。他既关注画的精神性、艺术性、真实性的品格,更追求画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好奇心、玩心的满足。如果说,文学活动是鲁迅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那么,鲁迅的绘画活动,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追求。 
关键词:鲁迅  绘画活动  生命意义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 
 

 

鲁迅小说的语言与音乐 
 
内容摘要:鲁迅小说的语言洗炼、峭拔而幽默,以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语言的神采与魅力,无论在语音还是言语模式上,都有着音乐般的审美效果。鲁迅在小说中常常借助字、词或符号的语音,像音乐运用音响一样,表达作品内在的意义、人物心态的本质和作家自身的情感倾向。在小说的言语模式中,一方面,人物的言语模式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不同而多种多样,这与音乐通过曲式模式来表情达意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叙事的言语模式也由于其时态性,即通过时间本身来展现意义的特征,达成了与音乐的形式模式之间的契合。 
关键词:鲁迅  小说语言  音乐  语音  言语模式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构筑精神世界的另一半——鲁迅绘画活动的精神意义 
 
内容摘要:在鲁迅的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活动一个是文学,一个则是绘画,或称美术,他的精神世界,也就一半在文字中,一半在画中。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一半内容是理性的,如为人生的精神追求,对文学艺术社会性、批判性、真实性等的追求;一半内容是感性的,如欣赏的追求、娱乐的追求,甚至是半休闲半病态趣味的追求。理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感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其绘画活动中。 
关键词:鲁迅  绘画活动  精神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研究的历程与困惑 
 
内容摘要: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研究经过三次讨论热潮后,新时期以来走向相对沉寂。关于节奏类型,“音顿说”占据主流,“轻重说”居于边缘。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的重要性、独特性凸显,但概念术语不统一,体悟多而实证少,未形成完备体系。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研究的难题有:一是“节奏”被“格律”所裹挟;二是节奏单位的划分标准不一。对此,一要辨析“节奏”与“格律”的关系,明确“节奏”的性质;二要借鉴语言学理论,解决节奏单位划分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诗歌  格律与节奏  节奏研究评述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论中国现代主智诗的语言表达特点 
 
内容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智诗以维护诗歌艺术形式的自律为准则,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先锋性,可以从语义的变异、比喻格的拓展及人称代词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主智诗的智性化语言表达特点。 
关键词:现代主智诗  语义变异  比喻格拓展  人称指代变化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河北学刊》2011年第2期。 
 

 

论表演媒介中《白蛇传》的故事讲述者 
 
内容摘要:我们在艺术媒介范畴将表演媒介分为戏剧表演媒介与影视表演媒介两种形态。《白蛇传》近几个世纪以来的丰富演化,正是故事讲述者以表演媒介为基础广泛传承和发展故事的结果。两种表演媒介显现出较为稳定的延续故事的共性,这种共性既是表演媒介的物质性,也是故事讲述者在表演媒介上的价值坚守。 
关键词:戏剧表演媒介  影视表演媒介  《白蛇传》  故事讲述者

作者简介:孙正国,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论小说叙事圈套的基本类型与艺术功能 
 
内容摘要:叙事圈套是叙事学研究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叙事者用以吸引读者的一种诱骗技巧。随着文学创作的深入与发展,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对叙事圈套的设置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从而有效地扩展了圈套的叙事功能。以小说《小五的车站》为例,具体分析该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圈套、语言圈套和主题圈套,进而归纳出叙事圈套的三大艺术功能:诱惑功能、震惊功能和反思功能。 
关键词叙事圈套  圈套类型  艺术功能

作者简介:晓苏,一级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7期。 
 

 

论表演媒介中《白蛇传》故事空间的塑造 
 
内容摘要:表演媒介对《白蛇传》的演绎,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较为独立的表达系统,在塑造故事空间这一方面,将语言想象中的空间具象化,而且在导演与演员的创造性发挥方面也给定了故事空间的具体性与地域文化的个性,从而为《白蛇传》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变革提供了媒介可能性。 
关键词:表演媒介  《白蛇传》  故事空间

作者简介:孙正国,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6期。 
 

 

《中国新诗总系》的经典意识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艺争鸣》2011年第11期。

 


错位的对接:论实用科学理性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 
 
内容摘要:“为人生”作为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实用科学理性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从“实验主义”的科学接受到“求真理”的思想共识,最后落实到和俄罗斯拯救意识深度结缘的“为人生”的艺术主张,这种在科学和人文错位的对接中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转换为五四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全过程,都是在实用科学理性精神的烛照下完成;这真实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学张扬西化同时又游离于西学的双重矛盾:既反映了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现代性认知问题上的思想茫然性,又揭示着中西方文化与文学融汇过程中的历史复杂性。如果我们忽略了实用科学理性和“为人生”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会失去对五四新文学基本性质的科学描述与整体把握。 
关键词:五四新文学  实用科学理性  实验主义  “求真理”  “为人生”  拯救意识

作者简介:  冀,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反讽小说的美学意味——以铁凝《春风夜》为例

作者简介:晓苏,一级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