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论文成果(2012)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2012年论文成果不完全统计



田汉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兼论他与南社的诗缘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田汉的旧体诗词创作从“现代”向“当代”转型过程中的诗学流变问题。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时期,田汉的旧体诗词创作直接承续了近现代南社的诗歌传统,且受到宋元和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的熏染,饱含了强烈的遗民意识,属于广义的“遗民之诗”,而有别于强调遗民的时间性和现实身份的狭义的“遗民之诗”。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田汉的旧体诗词创作发生了新变,一方面他转向了当时流行的以“仕人之诗”为核心的“新台阁体”诗词的写作,另一方面他在晚年也写了不少保持中国传统士人节气的“士人之诗”。田汉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学转型,在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流变史上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关键词田汉  旧体诗词  诗学转型  南社
作者简介:李遇春,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6全文转载。

 

里尔克与中国现代新诗

内容摘要:里尔克是20世纪杰出的德语诗人,也是对中国现代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从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中国诗人从“生疏”到“亲切”的译介过程,使里尔克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刻下了窄而深的印记;冯至、九叶诗人学习借鉴里尔克的诗学观念、诗歌艺术与精神品格成效显著,尤其在静观物象、凝然沉思的写作中,奉献出一批新诗名篇。不过,对里尔克晚期作品与思想的有所忽略,则给中国新诗与外国诗歌的交流留下了历史缺憾,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里尔克  中国现代新诗  冯至  九叶诗人
作者简介:张岩泉,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乌托邦叙事中的背反与轮回
——论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岁月》《春尽江南》

内容摘要:格非的《人面桃花》三部曲超越了乌托邦叙事与反乌托邦叙事二元对立的叙事陷阱,体现了作者将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视域融合的叙述诉求。本文从小说叙述结构去破译作者乌托邦叙事的策略和意图。在这三部曲中,格非不仅揭示了百年中国乌托邦进程中的历史悖论,而且暗示了这种历史悖论中无法摆脱的集体无意识力量,因为乌托邦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都属于集体无意识范畴。格非在《人面桃花》中不仅写出了古典江湖乌托邦的破产,而且也写出了现代革命乌托邦的危机。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古典与现代两种乌托邦冲动的悖谬性,因为二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呈现出合流或合谋的倾向。由此,革命乌托邦褪去现代色彩,演变成新古典主义乌托邦。格非在《山河入梦》中既写出了红色的共产主义乌托邦冲动与灰色的自由主义乌托邦冲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写出了红色乌托邦冲动内部的裂隙和矛盾,还写出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色彩的乌托邦冲动之间的融合和交集。在《春尽江南》中,与其说花家舍是乌托邦,不如说“城市山林”那座精神病院更像是乌托邦。新世纪的花家舍已成了消费主义的天堂,它的变迁隐喻了我们时代里乌托邦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合谋性的融合。而作为对消费主义乌托邦的反抗,新传统主义或新保守主义乌托邦应运而生,所以《春尽江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经历了由现代性追求转向新保守主义的精神嬗变。
关键词:《人面桃花》三部曲  乌托邦叙事  叙述结构  悖论  轮回

作者简介:李遇春,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黄曼君的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1期。

 

鲁迅小说与戏剧

内容摘要: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关键词:鲁迅小说  戏剧  人物  色彩语码  内外结构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论九叶诗人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九叶诗人在语言形式领域的一切探索与尝试,都是对成长期的现代汉语文学表现力的顽强发掘、实际验证、持续拓展和不断丰富。他们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章法上以艺术逻辑取代自然时空顺序,句法走向复杂多义,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在比喻修辞方面,大面积采用远取譬的奇特联络,创新性地运用潜喻和抽象比喻;在语体领域,提炼口语为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现代白话,发掘知识分子语体的特殊蕴含,在讲求文法逻辑和强化议论、叙事成分的同时,探求新诗语言散文化的新路。

关键词:九叶诗人  现代诗歌  比喻  语体
作者简介:张岩泉,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

 内容摘要:“青春想像神话叙事”作为现代中国汉语文学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性存在,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从“人文启蒙”到“政治启蒙”,“青春想像神话叙事”作为一种审美文化表现形态,在和启蒙现代性如影随形的同时,既寄寓了对民族国家复兴和美好生活建构的渴望,又同时赋予了现代中国作家的“战士”气质,极大地突显出现代中国汉语文学的审美特征。“青春想像神话叙事”历经将近百年的嬗变终至消解,既是复杂的审美现象,又是复杂的文化现象。推崇“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的思想启蒙,不仅真实反映了现代中国汉语文学的审美价值观,也深刻印证了现代中国汉语文学与政治的天然结盟。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内涵丰富性,就会失去对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基本性质的整体把握与科学认识。

关键词现代性  进化史观  青春想像  革命启蒙  神话叙事
作者简介: 冀,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

内容摘要: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故事新编》的精神底色。《故事新编》一方面通过铺陈推演,呈现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抖落历史书写的奥秘,传统历史的书写范式被质疑、解构。另一方面,文本通过重写上古神话,诸子传说这些“存疑的历史”,进入民族记忆的深处,以“文化思想史”的书写姿态对其做出理性的还原,在根柢上对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疏通清理。同时,文本在人物的选择和事件的安排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用意: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再到“诸子时代”,《故事新编》梳理了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从“死后”到“冷遇”再到“逃遁”,小说集又从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类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表现出鲁迅的精神探寻与人生困惑。

关键词:《故事新编》  历史重估  文化态度  精神探寻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人文杂志》2012年第5期。

 

反观看的意义与有意义的反观看

内容摘要:“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关键词:“反观看”  注视  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魏天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11期。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内容摘要:口头叙事媒介的人类学讨论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传播媒介的维度,口头叙事媒介呈现出立体性与弱主体性,媒介的工具意义在此获得主体的隐含身份。二是艺术媒介的维度,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人生的仪式性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特性。同时,口头叙事媒介与人类艺术的起源具有互为性关系。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口头叙事媒介  立体性  弱主体性  仪式性
作者简介:孙正国,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