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论文成果(2013)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2013年论文成果不完全统计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内容摘要:《故事新编》在对其“源文本”的各个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创作的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叙事策略。首先在事件处理上,《故事新编》通过拼接、改编和增益等手段,对原来的事件进行因果律的整合,将历史事件转换成“情节”故事,将事件放入作者的价值链条之中,由此获得历史的阐释权,《故事新编》便成为“人的历史”的现代书写。其次,在人物设置上,小说安排“行为型人物”和“背景型人物”的交锋,而两者冲突的本质是独异的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人物使用的白话、文言、外来语三种语言样态错落,展示不同身份人物的话语权斗争,官方语体和文化帮闲是其讽刺的指向。此外,在结构编排上,《故事新编》中极富特色的“建构/消解”结构表达出作者内在的“反讽世界观”,配合小说峻急与舒缓的交替变奏,小说的悲剧主题得以充分诗化地呈现。

关键词鲁迅  故事新编  小说  叙事语言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

 

20世纪5070年代主流作家的边缘话语透视

内容摘要: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虽然以革命文学话语为主流,但也存在或显或隐地与主流文学话语保持一定距离的边缘话语姿态。本文对当时主流作家的边缘话语姿态进行集中剖析,认为它是主流作家为了超越主流文化和文学规范的制约,而试图寻找被放逐的自我的一种潜在艺术心理倾向。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写作倾向:一是在革命文本结构中构筑日常性的人伦情感心理空间,二是在革命文本结构中营造审美性的诗意自然(风俗)空间。在论及第二种写作倾向时,本文还从文化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重释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以及“无我之境”的两种艺术心理形态。正是主流作家的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中“本我”复活所催生的边缘性话语姿态,造就了当时革命文学书写的审美形态。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  主流作家  边缘话语  创作心理

作者简介:李遇春,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朱英诞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

内容摘要:出于多方机缘,朱英诞走近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找到了新诗创作的切入点。他领悟了象征主义心物感应的精义,获得了重新感知世界的方法;象征主义的暗示法启发他将意象提升为一种居于主体地位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表现力;在“纯诗”观念的启发下,朱英诞萌生了带有本体意味的“真诗”意识,触动了新诗本体。朱英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象征主义诗风,他的大量诗作具有独立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朱英诞  象征主义诗歌  感应  暗示  “真诗”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

 

近三十年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摘要:针对现代文学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语言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诗性研究与思想性研究以及言语研究与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近30年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进行了辨析与评价,同时提出了现代文学语言与诗歌语言有待进一步展开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语言  诗歌语言  语言研究  诗性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论反讽小说的角度与形态

内容摘要:反讽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本文以铁凝小说《春风夜》为例,具体探讨反讽的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原因角度与结果角度,进而归纳出反讽小说的三种基本形态:隐喻式反讽、对比式反讽和调侃式反讽。

关键词:小说  反讽  角度  形态
作者简介:晓苏,一级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历史重释与“新时期”起点的文学想象
——重读《哥德巴赫猜想》

内容摘要:《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于1978年第1《人民文学》,作为“全国科学大会”的献礼之作,历来被视做思想解放、知识界重生的先声。这种表述固然真实,但却先验地将所谓改革开放的80年代置于历史目的论的终点,并未跳出近几年重返八十年代研究中所反省的那种“新时期”意识。首先,作为知识分子的“平反”故事,《哥》中围绕“陈景润的病”及“医/病关系”的重建,实际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在解放知识分子的同时也限定了知识群体关于身份意识的自我想象。第二,徐迟对陈景润文革轶事的叙述,因为官方“文革”定性的摇摆,呈现出一种有别于80年代主流的历史体认方式。无论是对知识分子政策合法性的修复,还是“红/专”辩论中有关技术革命的现代化想象,“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都被尽可能地编织到一条连续性的历史线索中。有别于80年代中后期以新启蒙话语为依据、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范本的“现代化”设计,《哥》实则以文学化的方式预先展开了80年代必须回应的历史议题,即如何调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内部资源完成对革命合法性的矫正与修复。虽然反思“文革”与“现代化”想象所构成的情感结构,保证了这一“起源”方案的有效性,但在其展开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裂隙:知识界的人道主义思潮、知识青年的人生规划、文艺界的自律冲动,使《猜想》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接受发生了读法上的偏移,随着对知识正当性、科学真理性等问题的解释逐渐在意义置换中溢出革命话语的边界,本意继承50-70年代社会主义实践遗嘱的《猜想》,最终也打开了抛弃历史遗留物的缺口。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  知识分子  病的隐喻  伤痕  新时期
作者简介:杨晓帆,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艺争鸣》2013年第4

 

卞之琳诗歌与宋诗理趣传统

内容摘要:20世纪30年代,卞之琳的智性化诗歌一方面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宋诗理趣传统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趣与知性诗学的内在关联,情理合一与情知合一的会通,“以议论为诗”和“非个人化抒情”诗歌书写方式的相仿,平淡之美与平中见奇审美旨趣的共同属性。卞之琳诗歌与宋诗理趣传统的联系,为探寻智性化或哲理化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

关键词:卞之琳诗歌  智性  宋诗  理趣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论秦巴谷地的民歌与民俗

内容摘要:秦岭、大巴山两条山脉相夹的谷地,交通闭塞,楚、秦、巴三种地域文化交汇,宫廷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形成了流放文化、移民文化、盐道文化等特殊文化景观和“打待尸”、薅草锣鼓等传统习俗。当地民歌在民俗庇荫下传承发展,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民歌形式和民歌杰作,如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交融的唱《诗经》,通俗文学与孝歌风俗相益的《黑暗传》,富有山地特色的“翻田埂”和盐道情歌等。
关键词:民俗  民歌  翻田埂  《诗经》  《黑暗传》

作者简介:陈建宪,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

 

诗与现实的平衡——九叶诗派诗论研究之一

内容摘要:九叶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理论思考紧紧围绕“探索现代诗的中国道路”而展开。他们寻求诗与现实的多重平衡,这一“共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他们认为诗要扎根于现实,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现实具有超出纯粹政治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其二,他们认为诚挚的诗人应该融合社会意识与个人情感,成为沟通“群众的心”与“个人的心”的历史个体;其三,他们认为艺术有自身的价值与绵延的传统,好诗在反映现实之余理当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九叶诗派的“平衡”诗论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派诗论的某些不足。

关键词:九叶诗派  诗论  平衡  20世纪40年代
作者简介:张岩泉,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福建论坛》2013年第3期。

 

从李杰到林道静:知识精英的身份尴尬与认同焦虑

内容摘要: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既是牵涉知识精英主体重构的文学创作现象,又是事关知识精英思想改造的时代理论命题。从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率先形塑的李杰到十七年文学精心打造的林道静这一系列形象,集中展示了知识精英皈依工农大众的情境方式:面对与生俱来的出身原罪,主动抛弃既有身份,去积极获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思想认同;面对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彻底否定自我人格,去重新确立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从属地位;面对工农大众的示范效应,自觉践行精神自戕或肉体牺牲,从而实现知识精英的工农大众化。这种知识精英与工农大众精神的艺术处理,这一历史阶段文学规范性质
关键词:知识精英  思想改造  身份认同  政治与审美

作者简介: 冀,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城市经验与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

内容摘要:北京的“空间政治”与现代新知识人之间的关系给了鲁迅特有的城市经验,其从两方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一是坚定了鲁迅的杂文话语选择,他以对《新青年》批判性话语的坚持去颠覆权力与现代知识者共谋的话语场;二是鲁迅在杂文中增加了对现代知识分子持续进行批判的新主题,同时形成了其杂文的“韧性精神”。
关键词:北京  城市经验  鲁迅杂文  话语选择  新主题  韧性精神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分裂的自我形象与破碎的世界图景——穆旦诗歌研究之一

内容摘要: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重要的中国诗人,他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与时代保持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以“承担历史的独立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生代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于重重危机和种种矛盾的关口,他直面世界的破毁,鞭打裂变的自我,表现了在战时环境下对世界万物、人类历史、社会现实和自我生命存在的观察、思考、体验与感受,创造出一个“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的诗歌艺术世界,成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受难的品格”的代表。

关键词:穆旦  分裂的自我  破碎的世界  20世纪40年代

作者简介:张岩泉,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