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2014年论文成果不完全统计(待续)
“进步”与“进步的回退”——韩少功小说创作流变论
内容摘要:韩少功在新时期之初以认同西方的“进步主义”姿态登上文坛,但他随后走上了以反思现代性为前提、以中西融合为目标的“进步的回退”的文学道路。在第一次“进步的回退”时期,韩少功以“寻根”小说著称,呈现出“文化——存在”叙事话语形态,既有中国本土文化视野,又有西方现代存在意识;在叙事文体上既有西方现代派小说做派,亦有中国古典志怪传奇小说风味。在第二次“进步的回退”时期,韩少功主要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他在典型的西方式“语言(符号)——存在”叙事话语形态中灌注了强烈的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气韵。他在长篇写作中推行文体整合主义,打破文体界限,把中国古典小说文体资源与现代西方学术随笔文体嫁接起来,且袭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叙事传统中的人物单元联缀式结构方式,强化长篇小说叙事空间化倾向。韩少功在新世纪步入第三次“进步的回退”时期,他开始“去语言(符号)化”,回归“寻根”时期的“文化——存在”叙事话语形态,逼视和拷问当代中国人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生命存在困境;叙事文体上虽也借鉴西方现代或后现代文体资源,但整体趋势则是向中国小说“后散文”叙事传统回归和新变。
关键词:韩少功 “进步的回退” 传统创造性转化
作者简介:李遇春,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
现代汉语虚词与胡适的新诗体“尝试”
内容摘要: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诗如作文”新诗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使过去整饬有序、节奏分明的句式松动变形,影响了新诗体式的形成;同时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古诗的语音节奏、声调韵律,对现代诗歌的音节建构有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新诗诗体的转变。
关键词:胡适 《尝试集》 虚词 新诗体 音节
作者简介:王泽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3期。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改镜像与叙事困境
内容摘要: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亲历历史的情绪体验,客观呈现当时中国农村乡绅威权的骤然消解与阶级社会对于宗法社会的重构进程,着意刻画贫苦农民从忐忑观望到火爆武斗“地主”的群情激变,与时俱进地完成了对土地改革的镜像图解和对暴力复仇的思想认同。小说因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尝试写作,吊诡地引发出“党的文学”对于“人的文学”的叙事困境。
关键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土地改革 叙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张 冀,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4期。
鲁迅小说风俗化人名的修辞意义
内容摘要:鲁迅小说中风俗化的人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数字人名,一类是拟音人名,还有一类是与绍兴地方掌故有密切关系的人名。这三类人名,不仅具有鲜明的风俗化特征,而且其艺术修辞的特征和效果,还从一个特殊的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这个海纳百川的艺术世界的个性色彩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关键词:鲁迅 绍兴 风俗化人名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2期。
鲁迅的白描观新论
内容摘要:鲁迅的白描观,既历史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关于白描的理论成果,更在新的时代发展、丰富、提升了中国传统的白描理论。这正是鲁迅白描观的基本价值。鲁迅白描观对传统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修辞学的层面,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关于白描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其写景、叙事、塑人要符合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基本要求;鲁迅白描观的创造性和深刻性则表现在:不仅突破了传统文论将白描局限于文学艺术的手段的窠臼,以宏阔的视野,将白描提升为一种风格,而且,明白地提出了使用白描这种艺术手段的基本前提和原则——有真意。
关键词:鲁迅 白描 风格 原则
作者简介:许祖华,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日常需求与文化创意:“生产性保护”的观念与路径
内容摘要:生产性保护作为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国家明确其对象主要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从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而言,显然存在着对非遗的本质属性与当代价值的误导。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非遗的精神性指向,将其还原至日常生活,使其在当代生活中仍然具有日常需求的功能。同时,充分发掘非遗的文化创意内涵,以文化创意为路径全面保护非遗的整体性。
关键词:生产性保护 日常需求 历史性 文化创意
作者简介:孙正国,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
新民的塑形与作为修辞的父子冲突叙事
内容摘要: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一个显著标志,新民的塑形通过作为修辞的父子冲突叙事,先后经历了召唤新青年、想像革命者、再造新农民的话语转换与历史变迁。由于新民这一概念命题深受晚清以降不断革命的时代语境的影响规约,现代中国文学对于新民的意识形态表达,一方面明显表现出五四知识精英与左翼政治精英文化心理与艺术旨趣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坐实了左翼小说革命叙事模式的客观存在与后世影响。这种将父子冲突叙事当作思想或政治启蒙话语的表现形式,从而参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个人主体的双重想像,深刻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重内容轻形式、重教化轻审美的典型特征与叙事困境。
关键词:父子冲突 精英意识 新民塑形 叙事修辞 政治与审美
作者简介:张 冀,文学博士、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经典重读与八九十年代的转型问题
内容摘要:本文以史铁生、路遥、张承志三位“有问题的经典作家”为例,聚焦重读新时期文学三十年被经典化了作家作品的研究困境与方法创新。由于三位作家的经典化过程,都经历了一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中的“重生”过程,经典重读因而亟待厘清80年代文学与转型的历史现场。首先从历史化、语境化,而非个人风格化的路径重读作家作品;再在对经典标准的重新思考与确立过程中,对我们时代的问题形成“在场性”的介入与关怀。
关键词:经典化 史铁生 路遥 张承志 八九十年代转型
作者简介:杨晓帆,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此文发表于《名作欣赏》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