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11年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论文成果(一)
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

内容摘要: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以及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是人类继第一次生物性选择之后
进行的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伦理选择使人真正脱离了低等生物界,变成了与野兽相区
别的、伦理的存在。从伦理意义上而言,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
因子组成。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述的核心内容。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格
雷经过伦理选择使自身和画像的身份发生转换,导致自己的悲剧。在《一个分成两半的子
爵》中,卡尔维诺描写了由善良的子爵和邪恶的子爵分别代表的理性意志和非理性意志的
冲突。而在《西游记》中,孙晤空是自由意志的化身。唐僧通过帽子和咒语对他加以约束,
帮助他完成了从兽到人的转变。这些富有隐喻性的文学文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斯芬克斯因
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伦理选择在社会历史和个性发展中的价值,而且还
展示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带给我们众多伦理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斯芬克斯因子、人性因子、兽性因子、理性意志、自由意志、非理性意志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
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
法研究,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对自然生态与自我及爱情关系的探索
——评世宾的《天空》

内容提要:世宾《天空》是一组探讨生态与自我及爱情关系的诗篇,抒写诗人对于当今世界所而临的生态灭难所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从自我出发、从自己做起,不然生态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地有所奉献就有所收获,人类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当代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最新思考也许就体现在这里,并且是以诗人方式进行的思考,是以诗歌的方式进行的自我生态意识的构建。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关键词:中国诗人、自然生态问题、世宾、从自我出发、生态意识、生态灾难、意象说、自由体诗、抒情主人公、文学院教授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1期。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哲学之思与生态之维

摘要:易卜生早年长诗《在高原》以抒情主人公“我”告别故居谷地而上高原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故事,抒写出了诗人对于自我与自然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在高处”哲学的探索。长诗的主题具有多重性,长诗的生态之思具有多维度,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得到体现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和前提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在长诗中是一种二位一体的存在。
关键词:自我、自然、哲学、生态、多重性、多维度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杜雪琴,华中师范人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19世纪北欧文学与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沉思历史与哲学的诗歌
——评刘洁崛的《关于生命的哲学笔》

内容提要:刘洁崛组诗《关于生命的哲学笔记》是一组沉思中国历史与人类起源的诗作,诗人以此一再地思考着世界上的种种物象与我们人类口前所而临的种种问题,集中体现了一个当代中国诗人视野的开阔与感觉的敏锐,以及他对于人类自身一些根本问题的探讨。组诗在艺术上也有着相当的讲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诗人、意识说、抒情主人公、智性、人性本质、古典诗词、自然天成、社会动乱、中国历史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2期。


人化的自然与多重的结构
——评高凯的《白纸黑字》

内容提要:高凯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两年前其发表在《诗歌月刊》(下半月干山上的组诗获得首届闻一多诗歌奖,以其夺得十万奖金而在中国诗坛上下引起轰动。组诗《白纸黑宇》仍然保持着一贯的诗歌艺术风格,以独特的方式关注乡土、关注人生,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反思自我的历史与乡村的历史;同时,此组诗在艺术上也有了一些新的探索,以简洁的诗行构成一种多重复式结构,思想与情感以至于表现手法都更加丰富并且富于变化。《白纸黑
宇》这样的诗题与其思想内容有什么关系呢?诗人不过是想以此表明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的观察与表达没有过多的夸饰与华丽的辞藻,以一种平常人的心态与饱含佛理的意象表现生死,世界上人的生与死,就像是白纸黑宇那样简单。这样的诗题具有一种看透人生与世界本质的意味吧!
关键词:高凯、诗歌月刊、中国诗坛、诗歌艺术、诗歌奖、人化的自然、自然与人生、四行诗、抒情方式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3期。

连接故国与历史的乡愁
——评黑大春的《米酿的乡愁》


内容提要:一组丰满的、丰富的、深刻的关于乡愁的抒情诗,深得我心。诗人将自我、故乡、家国与历史联系起来,以自己在深秋时节回到故乡而又在另一个秋天离别故乡的一段人生经历为线索,叙述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不仅表达了深厚的故乡与家国之清,并且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圆满的艺术结构,体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意象组构与语言创造方而的能力,达到很高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关键词:黑大春、深秋时节、家国、艺术构思、母亲形象、田园山水、人类命运、诗歌艺术、艺术结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邹建军,华中师范人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4期。



以“身体”喻写四季的自然风物
——评离离的《收获》

内容提要:读到这样的诗篇,让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恰好诗人又叫“离离”,也许与白居易此诗有关。此组诗里有许多动物与植物的意象,但都与季节、与生命相关;大地与天空是它们的背景,而人却是它们的中轴。如果说在后三首诗里都有“我”,第一首诗里虽然没有我,却有“她”,“她”不是人物,而是对“黄昏”到来时景象的一种喻写。不过标题《收获》却有一点费解:其中只有写秋天风景的时候写到了“收获”,其他三首没有直接关系。难道诗人是说自我从对自然万象的观察里真正地有所收获?
关键词:《收获》、诗人白居易、离离原上草、自然风物、中国诗坛、天地之间、中国古诗、千里之外、自然景物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5期。


关于西方的文学史理论与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构建问题
——王忠样教授访谈录

内容摘要:著名学者王忠祥教授自1950年代开始,王忠祥教授就开始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主要的学术领域是易卜生戏剧、狄更斯小说与莎士比亚文学创作,六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贡献卓著。近年来,王忠祥教授十分关注中国外国文学史研究与外国文学史的编撰问题,在相关会议与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外国文学史研究与外国文学史的编撰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西方学者是如何研究他国文学史与编撰他国文学史的?当代西方的文学史观念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010年5月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王忠祥教授就此问题接受了《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邹建军教授的专题采访。王忠祥教授以借鉴西方文学史观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为主要内容,集中探讨了西方文学史理论对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文学史编撰的影响,他以极大的热情提出了重构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及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西方文学史观、文学史模式、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重建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的基点问题

摘要:文学批评理论及批评方法原创性的缺失,是当代中国中外文学研究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地理学的原创性为例,对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的基点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基点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覃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第2期。

探索这“生命的蜜窖”
——评伊路的《火苗》

内容提要:真正的好诗都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有关,再客观表达的诗作里也存在诗人的自我,一切的关都是靠诗人去发现的,关往往是人与自然相遇的一瞬间,因此,即使是在一首诗里,也存在一个诗人主体性的问题。伊路组诗《火苗》及其所包括的四首小诗,情感浓烈似酒,思想闪耀如火,艺术精致圆熟,就是因为从自我的生命里发现了为常人所不见的“蜜窖”,并且在与生和死相关的意象里,发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神秘。
关键词:主体性、人与自然、美都、在人间、叙事者、诗美、哲思、立体性、复合结构、语句表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6期。



伤春时节的“人间草图”
——评林莉的《踏青》

内容提要:如果我们承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伤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林莉诗五首》的主题就是“伤春”。伤秋的情思是说得通的,因为秋天虽然是成熟的季节,
然而也是万物走向哀败的开始,特别是深秋,秋风瑟瑟,让人感到生命消失,所以中国有“伤秋”的传统;然而,“伤春”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因为春天木身万物复苏,暮春后而止是夏天,一切那么生机勃勃,然而诗人为何如此伤感呢?诗人的情感,还停留在少女时代吗?
关键词:伤春、林莉、马致远、伤秋、少女时代、自我化、终极问题、人生的思考、她说、客观物象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7期。



在“天”“地”之间感悟“人”的生命
——评大解的《心可之北》

内容提要:“人”在“天”“地”之间,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人”是不是可以决定天上与人间所有的事情?“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现实,抑或是一种无知?古代中国有“天”“地”“人”统一的思想,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大解组诗《河之北》,以自己对于大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写对于人的生命之秘密的思考,以及对于神秘大自然的探讨,因而成为一组有自我、有自然、有
深度、有哲学的“大诗”
关键字:古代中国、诗美、文化意味、天地之间、自由体、神秘性、诗行、事象、时空结构、现代中国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8期。



“回望故土”的抒情诗人
——评田禾的《火车从村庄经过》


内容提要:从自我出发而写诗是田禾诗歌的首要特点。在这四首诗里,没有哪一首离开了自我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存,没有哪一首只是一种纯客观的描写。《灯旺》回顾了自我的来历:他的出生与一个uy“五婶”的女人有关,“母亲”与“父亲”为了他的来到人间而付出甚巨,“奶奶”则以二百响鞭炮的占老仪式进行迎接,以至于“灯旺”名字的历来,也颇有一点传奇性。他们没有想到其迎接的是一个未来的中国诗人。在《我的乳娘》里,小时候如果没有了“乳娘”尽心尽力地呵护,也许木来瘦弱的诗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关键词:抒情诗人、从自我出发、情景相生、就这样、自然天成、大堰河、艾青、南行、汽笛声、细节描写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9期。


“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

摘要:中外学者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
关键词:译诗标准、译学伦理、以诗译诗、诗体特征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


审美的力度: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写作的得与失
——以车延高华山诗为个案

摘要: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关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关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关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关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关键词:自然山水诗;车延高;华山诗;审美之维;生态之维
作者简介:周圣弘(1963一),男,湖北洪湖人,福建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将自我生命融入自然景象之中
——评雷霆组诗《官道梁诗篇》

内容提要:在新时期以来的诗歌界,雷霆是最被看好的诗人之一。从创作喷发期到转型期再到成熟期,一路速跑,在诗歌写作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无论写什么或怎样写他都得心应手,迎来创作的黄金期,随后却渐次淡出人们的视野。再次读到其组诗《官道梁诗篇》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该组诗思想内容丰富,语言自然质朴,形式自由开阔,读诗的时刻,也如诗中所描写的坐在梁上,是舒适的“闲淡时
光”。
关键词:诗歌写作、诗歌界、九十年代、艺术构思、哲思、审美心理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10期。


虚与实之间的哲学思考
——评大卫的《楹虚之间》


内容提要:青年诗人大卫现居北京,诗刊上半月刊编辑。他的诗歌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重要选本。并且我们知道,除了诗写得很好,他的随笔也很有特色。组诗《盈虚之间》,如同题口所昭示的那样,生活气息深浓,富有哲学思考,凝聚了自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自我的主体性也很强。更重要的是组诗语言自然恬淡,在平静的叙述里,却孕育着对于母亲与孩子的深挚情感,是一组具有气度、幅度与力度的佳作。
关键词:青年诗人、虚与实、主体性、哲理思辨、抒情主人公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11期。


对于人间“生”与“死”的哲理沉思
——评多多的《无题》

内容提要:诗人多多成名较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严格说来他是当时“白洋淀诗群”的三驾马车之一多多多年来坚持写诗,数量虽然不多,质量却一直保持在前期的水平上,近年来的诗在艺术技巧与艺术风格上又有一些新质素所以,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国内多次获奖,在国际上也获得过“纽斯塔特”之类的文学奖。他的诗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不得不提,讲到朦胧诗人的时候不得不讲多多了。
关键词:《无题》、诗歌作品、艺术技巧、诗派、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12期。


纪实与虚构的互应:从马克•吐温的自传看其小说黑色幽默特点的形成原因

内容摘要:马克吐温的自传与其创作的小说之间存在着纪实与虚构的互应关系。他的不少小说都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元素,从自传《马克吐温回忆录》来看,吐温小说黑色幽默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既充满欢乐又存在隐忧的重年生活,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几位亲人的相继离去,逐渐改变了吐温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形成其幽默创作中的悲剧潜流;晚年生活的不幸,强化了他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喜爱阅读自然科学书籍,也对形成其创作中的黑色幽默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关键词:马克吐温、自传、纪实、虚构、黑色幽默
此文发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乔伊斯与西方文论

内容提要: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和经典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以惊世骇俗的实验主义精神导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革命,其创作已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划分19,20世纪的里程碑。乔伊斯堪称“批评界的巨子”,20世纪众多批评流派都参与了乔伊斯研究,形成了乔学学科和乔伊斯研究热。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国内外乔伊斯研究历史与现状发现,乔伊斯研究偏重于对其实验小说的形式批评和文化批评,文论研究不够;乔伊斯诗学研究还停留在专题阶段,缺乏系统整体观照;乔伊斯关学研究已涉及乔伊斯早期的“和谐”关学、“灵悟”关学、“流亡”关学、现实主义戏剧关学、“非人格化”关学和中后期的“混沌”关学、“淫狠”关学,但有待深化,乔伊斯的喜剧关学、“梦的关学,、“晦涩”关学还缺乏研究,尚未实现体系化研究的构想;有关乔伊斯与中西文论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乔伊斯、西方文论、欧洲文学史、诗学思想、批评界、现代性、批评流派、“意识流”、非人格化、美学思想
作者简介:杨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访问学者(2011 -2012),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东方美学。
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研究。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建设走国际化道路,尽快与国际一流大学同类课程接轨,这是全球化总趋势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必然要求。为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机制和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推进我国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进程,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于2011年4月22日至24日联合举办了“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聂珍钊教授主持,来自全国16省3个直辖市65所高校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56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学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外国文学史、聂珍钊教授、文学学会、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国际一流大学、一流人才
作者简介:杨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访问学者(2011 -2012),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东方美学。
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建设走国际化道路,尽快与国际一流大学同类课程接轨,这是全球化总趋势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必然要求。为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机制和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推进我国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进程,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省外国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外文学研究》编辑部于2011年4月22日至24日联合举办了“外国文学课程国际化”全国学研讨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聂珍钊教授主持,来自全国16省3个直辖市65所高校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提交论文56篇。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杨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访问学者(2011 -2012),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东方美学。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从‘万比洛夫派”到‘新戏剧”:当代俄罗斯戏剧源流与发展考

内容摘要:以1953年斯大林去世为滥筋、以“解冻文学”为开端,当代俄罗斯戏剧在美学观念、艺术手法、表/导演理念、戏剧体式、叙述策略等层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解冻”到“停滞”时期的“万比洛大派”戏剧,从“停滞”到“改革”时期的“新浪潮戏剧,从“改革”到“重建”时期的“新剧作”现象,以及从“重建”到“新生”时期的“新戏剧”现象,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主流与边缘、传统与先锋、本土与外来等因素中不断兴起和发展,涌现出众多流派和思潮,形成多种风格和题材。其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也反映着文化话语的重组与戏剧的裂变。
关键词:节奏、中国现代诗歌、诗歌节奏、节奏诗学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1年第4期


当今俄罗斯现实主义之发生考论

内容摘要:自1985年苏联改革以降,伴随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合法化、规模化和思潮化,在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态势和思想语境中,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受到挤压、渗透和影响,不断在试验、探索和变化,与白银时代文学、苏联文学和西方文学不断交流,相互对话,形成一种跨越世纪的对话形态,构成一种规模空前的现实主义的回潮现象。此乃文化思想之剧变、文学发展之规律和美学理念之裂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而导致现实主义在美学范畴的开放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流派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作家流派归属的跨界性等特质。由此,当今俄罗斯现实主义既不同于19世纪的传统现实主义和19-20世纪之交的新现实主义,亦不同于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更不同于当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是融汇吸收了多种文学流派的艺术品性与文艺思潮的部分因素,同时保留传统现实主义内核的综合现象。这既是俄罗斯现实主义强大文学传统在当今文坛的显现,也是西方外来文学思潮与俄罗斯木上文学因素彼此结合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当今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理念、文学发生学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1期


掘耕于华文文学的学者江少川

内容提要:2010年8月,在吉隆坡召开了第三届马华文学国际研讨会,众多作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江少川教授所做的大会发言“曾翎能散文的时间经验与精短关学—读《我也曾放牧时间》”立足审关的视角,从细微处着眼,既有理性的分析,又融进生命的感悟,而且发言本身声情并茂,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博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誉。
关键词:华文文学、学术研究、移民作家、余光中、严歌苓、时间经验、旅美作家
作者简介:刘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下)》2011年第3期。

个人的文学史与集体的文学史
——兼评聂珍钊教授主编《外国文学史》

内容摘要:对文学史和文学传统的认识,文学批评家、作家、文学史家以及普通读者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体性”,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文学立场。在相关的文学史著作中,不同的判断与取舍标准导致了不
同的文学史面貌和经典谱系,从而导致文学史的个人化。然而,个人的文学史的形成必须建
基于一个集体的文学史,它是集体的积淀物,不依赖于个人经验,但又是个人难以写就的。
集体的文学史力求客观,但个人在它的书写中又不可能完全客观。因此,集体文学史的书写
只可能是一个不断求得平衡、逐渐趋近的过程,是主体隐身与现身的艰难抉择。本文试图以
聂珍钊教授主编《外国文学史》为例,阐述这一过程,并为文学史书写的可行性寻找折中的
途径。
关键词:个人文学史、集体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经典谱系
作者简介:曾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20世纪英美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