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12年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论文成果(一)

 

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摘要:世界文明史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把外来文明融入自己

的文明中,以保持自己文明的先进特性。古希腊文明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范例。在影响

当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西方文明里,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希腊的文明基因,而这些基因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证据。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充分说明不同的文明基因组合能够促进文明进步的特点。中华文明很早就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而且远及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国家,是世界文明演化的重要动力。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和谐和非文明的因素可能伴随文明而生,例如政治干涉、军事占领以及毒品泛滥。西方鸦片的对华输入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都是反人类反文明的暴行。八国联军用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但也促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发生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和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是西方文化种子结出的第一枚胜利果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是西学东渐的成果。中外文明的相互交流证明,不同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能够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借鉴、吸收、融合,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文明基因、和谐世界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

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

法研究,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此文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论《悲悼》的乱伦与复仇

 

内容提要:《悲悼》通过对希腊悲剧((T}瑞斯式亚斯》的置换,无论在人物的关系

上还是在复仇的性质上,都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在《悲悼》中,达维

德和玛丽亚·卜兰脱姆的儿子卜兰特是伦理混乱的产物。从艾比·孟南同弟弟达维

德争妻开始到艾斯拉.孟南的女儿莱维妮亚的犯罪为止,孟南家族一直陷于伦理混

乱。克莉斯丁背叛自己的丈夫同卜兰特私通,没有在女儿的劝阻下回归理性,任凭情

欲推动自己一步步走进伦理犯罪的深渊。克莉斯丁谋害丈夫的罪行还同其它伦理犯

罪联系在一起。例如,克莉斯丁犯罪后,她的儿子奥林和女儿莱维妮亚团结在一起,

共同为父复仇,又演化成另一场为父复仇的乱伦罪杭《悲悼》通过描写乱伦的悲剧

为人类提出警示。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悲悼》、《俄瑞斯式亚斯》、乱伦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

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

法研究,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

此文发表于《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摘要: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山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四大误区期、五大目标、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1期。

 

 

搭建学术平台促进研究生自我成长

 

摘要:讨论了研究生培养需要建立的四种观念,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品牌活动中外文学讲坛的实践和成效。中外文学讲坛学术探讨平台形成了每月一次的现场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网上研讨会、常年公开的中外文学讲坛博客、一直开放的两个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四个一”格局,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平台观念、自我成长观念、学术群体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念。

关键词:中外文学讲坛、研究生培养、学术平台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4期。

 

 

《接受诗学》:一部新颖而系统的接受诗学专著

 

内容摘要:周圣弘所著《接受诗学》以读者接受的角度讨论诗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而:首先,作者对于“接受诗学”的思考,形成了一个具有体系性的理论框架;其次,《接受诗学》在某些方而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再次,本书所提出来的某些诗学见解,深得我心。当然,由于《接受诗学》的初创性,自然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周圣弘、《接受诗学》、古典诗学、西方诗学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7期。

 

 

“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

 

 

摘要: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木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木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关键词:译诗标准、译学理论、以诗译诗、诗体特征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

 

摘要:文学伦理学批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果只重伦理问题的发现与探寻,则不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能离开批评家的审美过程、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要注重对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讨论。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批评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华兹华斯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

 

 

摘要:华兹华斯及其诗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一泛而深远的影响,对20世纪上半叶的史实进行清理,进一步以由其译介所引发的中国诗人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将探讨的焦点置于诗语、诗情、想象与自然观之上,一一检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如何从最初的仿效、移植到批判、创造性转化的发展历程,重点发掘它们二者关系背后所指涉的多面向度,对于当今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中国现代诗学、浪漫主义、时间镜像性、空间异质性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哈姆莱特》:为真相而战,为灵魂而战

 

 

内容提要:最近,江苏省一位中学生在侮周一学校升旗后的例行讲话中,突然更改了自己原来经过审核的讲稿,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结果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反响与争议的核心是我们的教育的真相究竞是什么。今天,如《圣经》所说,“真相会使你自由”,要追求自由,则必须了解真相。但是“真相”是一个敏感的词语,也反映了人们的自由程度,500多年前,莎士比亚就塑造了一个为真相而战的哈姆莱特,但哈姆莱"To   beor not to be”的经典疑问似乎也暗示了人是不会获得完全的真相与绝对的自由的。对于这个兼有终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昵?

关键词:哈姆莱特、爱恨情仇、人生之路、终极问题、外部行为、现行教育体制、精神空虚、生存状态、灵长、利己行为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陈富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7期。

 

 

追寻文学批评的独立品质

 

 

内容提要:文学批评的独立品质既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一般而言,文学批评总是依据于特定的文学文本,有自己具体的研究对象,所以也就与生俱来地有了一定的依附性。然而,对于文学批评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独立精神与独立品格,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会有真正的独立性与独立品质。目前,中国社会和文化都正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强调“舆论一律”的声音总是受到抵制,“众声喧哗”的思想与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即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下,在报刊所发表的文

学批评中依然很难听到真正独立的声音。

关键词:文学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研讨会、文学评论、微小说、行文方式、文学作品、当代文艺学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以学术眼光重新审视华兹华斯诗歌

——读王忠祥教授编选《兹华斯诗选》

 

 

内容摘要:王忠祥教授编选的桦兹华斯诗选》以当代中国名家名译华诗为主体,照顾到了

华兹华斯诗歌作品的整体,对华兹华斯的诗歌以汇注的方式进行说明与探讨,并以长篇序言

对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论证,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见解,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审美

意义。以学术的眼光重新审视华兹华斯诗歌,对于当代中国英语诗歌批评与汉语诗歌创作,

都会产生丰富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王忠祥、《华兹华斯诗选》、审美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论韦晕小说的回忆叙述

 

内容摘要:韦晕是“马华现实主义文坛三剑客”之一,他在小说创作中大量采用回忆叙述,反复书写生活在回忆中的人物,展现独特的时间意识及其叙述技巧。其小说常常以“风”和

,因”等朦胧意象,把时间的多重维度重叠起来,拓展了小说叙述的可能性;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过去,他们常常把现在过去化,企图通过留恋过去而逃避现在;有些人物也会将过去现在化,把虚幻的回忆带进现在这个时空。韦晕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华人移民海

外的苦难历程,深刻地反映出华人移民在脱离了自身母体文化之后的情感矛盾,并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通过回忆叙述叩问生命意义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马华文学、韦晕、回忆叙述、时间意识

作者简介: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蔡晓玲,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华文学和当代文学。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喜剧美学特征的现代阐释

 

内容提要:我之所以提出并探讨如何对喜剧美学特征进行现代阐释这个问题,最初是得自于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启发。我给学生讲外国文学史课程时,经常会涉及喜剧性作品,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学,木来有很多是悲剧意味很浓的,但讲出来却让学生哈哈大笑,比如海勒的《第22条军规》、尤奈斯库的《椅子》、萨特的短篇小说《墙》等等。我感到很困惑。当时刚好看到一木书,是加拿大学者弗莱主编的《喜剧,秋大的神话》,其中有一篇英国哲学家怀利·辛菲尔的文章,他说,“在我们的时代,喜剧比悲剧更能表达我们所处的困境……

作者简介: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4期。

 

 

 

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模式的一般特点

——张爱平教授访谈录

 

内容摘要:张爱平,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专业领域为美国文学(特别是清教文学和美国小说)、现代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现代与当代小说、叙事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学,出版专著做人迷惑的地方: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1997),发表数十篇文

章,参与了多部书稿的写作,对于库拍、马克.吐温、菲茨杰拉德、詹姆斯.乔伊斯、卡洛斯.

布罗桑,逛拇舍·牟、杰西卡·哈格多恩、高行健颇有研究。20126月,本刊编辑杨建在结束了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汉语教师工作即将离任回国之际,采访了张爱平教授。张教

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和系主任工作经验畅谈了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情况,从教

育目的、教育体制、学科建设、师资选聘、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剖析了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模式的一般特点,特别谈到了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问题,对中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也有所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美国大学、英语系、文学教育

作者简介:杨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访问学者(2011 -2012),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东方美学。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词句转换”:一种先锋戏剧理念的兴起

 

内容摘要:在多样化和自由化的当今俄罗斯剧坛“词句转换”是一种备受关注、广为应用的

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的技术手段“词句转换”汲取欧美先锋戏剧手段的养分,继承俄罗斯

民族戏剧传统、白银时代戏剧因素和苏联戏剧因子,关注现实人生倡导人道主义,以大胆的

艺术实践拓展着当今俄罗斯戏剧的发展之路。随着剧作家和理论家的深入思考和学理关注,“词句转换”摆脱纯技术层面的拘囿,深入到戏剧美学理念的实验、更新和探索中,形成

以“纪实剧”为代表的戏剧浪潮,以剧院“戏剧.doc”为代表的先锋舞台和实验剧场,由此给当今俄罗斯戏剧带来蓬勃生机和重要启示,营造出实验与探索同在、传统和先锋共存的戏剧局虱“词句转换”和当代俄罗斯纪实剧的文学实验之路和舞台表演之途,映照出当今俄罗

斯戏剧在区域化与普世化、民族化与西方化特性之间的艰难进程,折射出当今俄罗斯戏剧在

本土与外来、传统与先锋因素之间的追寻路径,由此成为透视当代俄罗斯戏剧变迁的一种侧

影书写和一枚鲜活标本。由此“词句转换”成为一种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涵义的戏剧现

象,影响着当今俄罗斯戏剧的发展和变迁。

关键词:“词句转换”、技术手段、戏剧理念、当今俄罗斯剧坛、当代纪实剧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巴别尔与高尔基之创作交往考

—一种文学类型转换的侧影书写

 

内容摘要:19 - 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史上,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和私人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白银时代”俄国文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复调景象和对话特质。文学大师高尔基与文学天才巴别尔之间的创作交往,成为知识分子相互对话、彼此关注、精神契合的典型个案之一。二人之交长达20年,极富传奇色彩,大致可分为发现与提携期、建议与保护期、指导与批评期三个不同阶段。其中,高尔基以巨大的文学声望、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高度的文化权威,在交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动作用。二人的创作交往,从侧面反映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文学类型转换与过渡之际,俄国文坛流派的复杂多样与思想文化的混乱丰富:同时也体现出面对集权专制时,知识分子对精神独立的追求与对自我内心的坚守。由此,对巴别尔与高尔基之间创作交往的考察和解析,成为管窥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文学之类型转换之际的一种侧影书写和一枚鲜活标木,不仅具有阐释知识分子进行文学创作与精神交往的木体论价值,而且蕴含识读当代文学变迁、文化走向、知识谱系建构、话语分析阐释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文学交往、高尔基、巴别尔、文学转型、话语阐释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