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玛乔瑞巾白洛夫及其诗学研究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关键词:玛乔瑞·帕洛夫、《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先锋派诗歌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学术专著有《悲戚而刚毅的艺
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等。此文发表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
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是文学经典化的载体。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是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所决定的。根据文学的伦理特性采取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阅读、阐释和评价经典文学,可以获得新的价值发现。例如,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建设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反映了古代希腊人伦理观念的演变过程。哈姆需特的悲剧是他无法在伦理
两难中作出选择导致的。《老人与海》通过圣地亚哥对大马林色的追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秩序遭遇到危机。
关键词:文学经典、伦理学批评、价值、重构
此文发表于《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
五四时期诗歌伦理的建构与新诗创作
摘要: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
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关键词:五四时期、新诗伦理、胡适、白话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文学伦理学批评:口头文学与脑文本
内容摘要:文本就是以某种载体保存的能够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因此,文本是由两部
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一部分是保存文字或符号的载体。载体是文
本存在的形式,文字或符号是文本的意义,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文本。只要能够
保存表达意义的文字或符号,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文本的载体。但是没有载体,则不能形
成文本。由于文本是一种物质形态,因此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物质形态。总
体而言,文本有三种基本形态:脑文本、物质文本和电子(数字)文本。脑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形态,是人的大脑以记忆形式保存的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在文字符号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文明曾经产生过丰富的具有文学特征的脑文本,如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历史叙事等。脑文本就是口头文学的文本,但只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复制而不能遗传。因此,除了少量的脑文本后来借助物质文本被保存下来之外,大量的具有文学性质的脑文
本都随其所有者的死亡而永远消失湮灭了。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脑文本、物质文本、电子文本、口头文学、书面文学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和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的前期成果。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徐述红《雪夜的隐喻》的审美视点
内容摘要:土家族女诗人徐述红诗集《雪夜的隐喻》是一部精心之作,以一年四季命名四辑,分别是“春”、“夏”、“秋”、“冬”,并且都有精到的概括:“春之卷”:精神原点;“夏之卷”:困局与突围;“秋之卷”:独自叩门;“冬之卷”:雪夜的隐喻。以此而论,就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作品而世是何等的讲究。诗人将诗当成一种审关的艺术,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的感染与关的扩展。
关键词:徐述红、《雪夜的隐喻》、审美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胡朝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访问学者,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2期。
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
摘要:自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之分支学科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正式提出之后,引起许多学者的关
注与兴趣,纷纷撰文表示支持与肯定,并以实际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为文学地理学作出贡献。然而,什么是文学地理学批评,有的学者并不了解;究竟如何开展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有的学者也并不清楚。本文提出从自我熟知的文学现象开始、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出发、关注中外文学批评史有关地理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方法与审美批评的结合、了解与认识当代西方的文学地理学等五个方面的意见,以对我们应当如何从事与开展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作出回答。本文所讨论的是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理论,而扎实的个案研究才是建立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自我、作家与作品、西方与东方、科学与审美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
《拯救溺水鱼》与电影化叙事策略
内容提要:谭思关第五部长篇小说《拯救溺水鱼》以电影化叙事策略来表现主题“拯救的悖论”。作者采用幽灵叙事手法,利用幽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在视点转移、空间视觉化呈现和蒙太奇组合等方而,将其与摄影机所拥有的功能等同起来,在言说别人的同时,也在表述自我。但是,谭思关并没有以丧失小说特有的审关品性为代价,而是在成功借鉴“电影化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发挥了一种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小说与电影化叙事手法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谭思关《拯救溺水鱼》电影化叙事小说艺术
作者简介: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学地理学与比较文学。
周亚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校版)》2013年第1期。
童年时代的地理记忆
——江鹊抒情诗的思想艺术来源
内容摘要:江鹊抒情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以回忆的方式与自然的语调抒写自我的人生,特别注重表现故乡的风景与人物,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江鹊为什么要写诗?其诗思想与艺术来源于何处?可以肯定地说,主要来源于其童年记忆与地理想象,并经过多年的酝酿与思索,厚积薄发,终于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评论界的关注。接地气、通古今、写现实,这就是江鹊抒情诗给我们当代诗坛的启示。
关键词:江鹊抒情诗童年记忆地理影像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与《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文学地理学、文学伦理学与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校版)》2013年第2期。
从视点的地理转换看美国华裔小说的发展
内容提要:美国华裔小说写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伊迪丝·华顿(笔名水仙花),林英敏认为“她是最早的亚裔小说家”,她191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春香太太》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华裔小说的开山之作。张架芳《爱的疆界》( The Frontiersof Love)(1956)是第一部由在美国出生的作家所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作为美国人眼中的上海以及在上海所发生的故事。雷霆超1961年发表的《吃一碗茶》( Eat a Bowl of Tea)被认为是“第一部以美国华埠为背景的美国华裔小说”,但这部小说在发表之后,在学术批评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之后,汤亭亭把美国华裔小说的创作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并以《女勇士》(1976)一举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跻身于美国文学主流。
关键词:美国华裔、小说写作、华裔作家、伊迪丝、华顿、汤婷婷、谭恩美
作者简介:陈富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
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此文发表于《小说评论》2013年第5期。
追寻与遥望
——当代湖北地域诗歌界说及其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湖北作为我国中部内陆农业大省,具有地理地貌上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丰富性,湖北诗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之上的。湖北的中南部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北部为崇峻险拔的大别山脉,南部是与洞庭湖交界的低湖地区,西部为长
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与神农架原始森林。
关键词:诗歌界、诗歌作品、地理地貌、诗歌写作、长江两岸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诗歌》副主编,主要研究中西文学关系、中西诗歌艺术与美国华裔文学。
蒋士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
“看”:解读《莎乐美》的关键词
摘要: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以“看”为链接纽带,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人物格局。本文以戏剧的关键动作“看”为切入点,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剧中谁在看?看什么?怎么看?为何看?进而通过对“看”的反向阐释来探讨“看与被看”“看与拒看”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揭示“看”这一动作在《莎乐美》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王尔德、莎乐美、月亮、约翰、“看”与“被看”
作者简介: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富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4期。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提要:2012年12月21-23日,“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在宜昌三峡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三峡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以及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来白中国以及挪威、爱莎尼亚、葡萄牙、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7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作者简介: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李银波,历史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论德国文学对易卜生戏剧创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人生和创作道路与德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戏剧创作的内容、文体及创作方法等均受到德国文学的影响。易卜生从小就接受了德国文学的熏陶,17年侨居德国的生活更使他对德国文学有较深入的涉猎。从易卜生戏剧的内容看,在题材、情节、构思、主题等方而都留下了德国文学的烙印,其中受歌德、席勒的影响十分显著;从戏剧文体看,德国不仅是易卜生戏剧文体由诗体向散文体过渡的诱发者,而且也是其促成者;从戏剧创作方法看,易卜生的浪漫主义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德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易卜生、德国文学、戏剧创作、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李银波,历史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戏剧艺术》2013年第5期。
跨学科的圣经叙事研究视和整体建构框架
——评刘洪一近著《圣经叙事研究》
内容摘要:刘洪一教授的近著《圣经叙事研究》突破了圣经研究的传统习规,以圣经叙事
为研究界面和理论框架,整合文学、宗教、历史等跨学科的视野和资源,对希伯来圣经的
叙事话语、叙事母题、叙事结构、叙事形态、叙事成规等进行了系统还原整理,首次系统
地揭示了希伯来圣经叙事的内在体系和建构规则。该研究对探索与建构文化诗学,特别是
宗教文化诗学不无实践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刘洪一、《圣经叙事研究》、叙事学、文化诗学
作者简介:杨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访问学者(2011 -2012),主要研究20世纪西方文学、东方文学、东方美学。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
高尔基剧作思想之源流与发展考论
内容摘要:作为19-20世纪之交影响深远的戏剧大家之一,高尔基以其充满哲理思索和民族诉求的剧作,成为20世纪俄罗斯剧坛上的旗帜性人物。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戏剧创作历程的转换,高尔基的戏剧风格和戏剧思想也逐渐深化,体现出他对俄罗斯社会发展与民族性、底层民众与十月革命、知识分子与民众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伴随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时期文学的转型,高尔基的剧作主题不断擅变与实验,剧作体式不断探索与革新,剧作思想也随之不断转型与深化,大致体现出从底层苦难书写到知识分子批判、从知识分子批判到自由主义启蒙、从自由主义启蒙到社会民主主义探讨的路标转换。由此,高尔基剧作思想之流变和流布,成为管窥从白银时代文学到苏维埃文学之际类型转换的一种侧影书写和一枚鲜活标本,不仅具有阐释剧作主题与剧作思想变迁的本体论价值,而且具有识读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与思想探讨的主体论价值,更蕴含识读20世纪俄罗斯戏剧擅变、文学变迁、文化走向、知识谱系建构,乃至话语分析阐释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启蒙主义、高尔基、戏剧创作、思想流变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戏剧艺术》2013年第2期
去民族性与扩展普遍性
—巴别尔在西方的研究流变
内容摘要:作为20世纪享有盛誉的俄国犹太作家,巴别尔经由西方学界的译介传播与诊释
研究而具有世界性声誉和普遍性价值。从阅读俄国经验出发,西方学界对巴别尔文本进行原典细读,贯穿问题研究意识,逐步深入综合。在对巴别尔进行现代性诊释的同时,西方学界逐步淡化其民族性特色,扩展其普遍性价值,既勾勒出跨文化语境中作家的多样形象,又反映出西方学界知识谱系的不断建构和改造。西方对巴别尔研究的世纪变迁,从侧而反映出欧美斯拉夫学界与西方主流思想保持的张力关系,即借用主流思想重新诊释作家,通过作家研究扩大并部分修正主流思想,从而扩展了主流思想的普遍性价值。
关键词:巴别尔、俄国经验、原典解读、研究流变、知识谱系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国外文学》2013年第2期
俄罗斯文学的东方幻象:佩列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内容提要:在当代俄罗斯文学求新求变的实验与探索过程中,包括中国文化元素在内的域外资源,与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和文化基因一道,参与着从苏联文学到后苏联文学的转型,影响着当代后苏联文学的嬗变和发展。当代著名作家维克多·佩列文(ВикторПелевин,1962—)的小说,字里行间弥散着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出浓厚的中国审美意味。受早年阅读老庄译本的深刻影响,佩列文雅好中国古代哲学,痴迷东方文化,常在小说中借用中国或东方文化元素,营造异域氛围,表达深刻思想。从创作伊始至今,佩列文在其小说中,在典型的俄罗斯社会现实氛围中,将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学传统或多或少地与东方文化因子或中国文化因素巧妙融合,形成比较典型的杂糅特色或跨界景象。
关键词:列文;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中国文化元素;当代著名作家;文学传统;西方文化背景;审美意味;文化因子;文化基因;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动态》2013年第3期。
近三十年俄罗斯文学汉译特点分析
内容摘要:就整体而言,近三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呈现出多元与复调并存、学理与商业结合的总体态势,大致表现出六个不同特点:译介选题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同流派、手法和风格的作品同时并存;译介趋势表现出显著的丛书化特点,高质量规模化的系列丛书相继出现;译介版本形成典型的文学复译现象,出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新译本;译介方式形成翻译系统化特色,先后推出经典作家的系列译丛;译介主体呈现出译者主体专业化特色,诸多翻译名家的译文集陆续问世;译介理念呈现出滞后化特征,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研究亚待提升。这些成就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提升,而问题则需翻译界、研究界和出版界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解决。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文学译介、翻译文学、新时期三十年、文学交流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佩列文:一个后苏联时期的文学标本
内容摘要:后苏联时期的二十多年来,著名作家佩列文通过体裁各异、手法不同和主题有别的文学创作,在相当程度上不仅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俄罗斯合法化,使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边界彼此消弹,也使当代俄罗斯小说文类综合化,形成兼具传统与先锋、超越与眷顾特质的“合成小说”_与此同时,佩列文促使中国文学因素超出学界研究范围而成为审美因素,使当代俄罗斯文学呈现出别样的中国文化图景,进而成功地部分改写着当代俄罗斯文学史,实现了文学态势从单声部一元化到多声部复调化的转换,影响着当代时代话语的擅变和转化由此,佩列文的文学创作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擅变和发展的典型标本。
关键词:维克多·佩列文、文学标本、后苏联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合成小说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俄罗斯文艺》2013年第3期。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一行赴俄交流访问
内容提要:为了加强与俄罗斯学术界的联系,2013年7月11-1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一行,在主编聂珍钊教授、院长兼杂志社社长胡亚敏教授、副主编和副院长苏晖教授的带领下,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与俄罗斯知名学者和权威杂志主编见面会谈,商讨双方的交流合作事宜。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曾巍老师
高校教材出版的“库存瓶颈”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教材出版的“库存瓶颈”问题,通过构建理想模型,分析了出版社高校教材的库存情况,并结合具体经营活动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研究突破“库存瓶颈”
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材、库存瓶颈、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曾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20世纪英美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