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14年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论文成果(一)

 

论“文艺”与“文学”概念的意义含混

 

摘要:20世纪初,“文艺”这个来自翻译的外来新词开始被中国接受,但其含义是模棱

两可的、含混的,甚至有时是矛盾的。文艺学除了定义的混乱外,也不符合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是不科学的、非法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文艺学和文学理论这两种称谓统一起来,用文学理论取代文艺学,用文艺学专门表述文学与艺术的总称,以避免学术上的混乱。文艺学与文学理论的统一既是学科分类的需要,也是国家标准的需要,更是学术规范的需要。只有文艺学名称得到更改,让过去的文艺学变为历史,文学上无谓的学术论争才会消失,文艺学的目标才能借助文学理论这个二级学科得以实现。

关键词: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Confession as an Ethical Device in the Formation of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Abstract: Early modern novels configuring modernity a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motif of ethical self-confession between double-domed male hero and another male intellectual. The literary ethical device of self-confession is created by male intellectuals and emerg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le characters.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has thus created the standardmethod of the modern novel as it expresses the modern individual's ethical sense of guilt orethical inner conflicts through confession. In this respect, it is not unconvincing to say that thenew modern state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has builtthe ethical order which form the backgroundof the birth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not only examine the literary ethicsimplicit in the device of confession, but als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by adopting NieZhenzhao's method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literary ethics、confession、male intellectual

Authors: Inseop Shin is a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t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at Konkuk University, Korea. His major fields are in East Asian Literature

and Diaspora Literature.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谈文学的伦理价值和教诲功能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被介绍引人中国,形成我国文学批评中西融合、多元共存的局面,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发展中出现的许多争议、许多困惑,也必须引起重视。就文学与伦理的关系而论,其中有关文学的价值问题,就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和讨论。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

 

 

论诗与情感

 

摘要:在对什么是诗的问题的探讨中,人们发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关于情感的“陶冶”( catharsis)观点是欧洲文学中最早探讨文艺的卡塔西斯功用的理论,他从

文艺的功用、审美感受、心理反应等方面讨论了文艺影响情感的问题。在浪漫主义时代,情感成为诗人所追求的最终艺术审美理想。在诗歌里,情感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成了理性的伦理情感。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都是同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就诗而言,情感的主体是诗人、读者或批评者。情感只有转化为伦理情感,诗歌才能升华。无论诗歌还是小说或是戏剧,其价值都在于伦理价值。失去了道德的力量,文学就失去了灵魂。

关键词:诗、情感、伦理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

 

 

内容摘要: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功能,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

甚至有个别人把强调文学的伦理价值看成是用伦理道德绑架文学,提出要解除套在文学经

典身上的伦理道德枷锁。因此,有关文学的功能与价值的问题确有深入讨论的必要。文学

的功能指的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它同文学的关系是所有关系。审美是一种主观

心理活动。审美的存在必须有两个前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文学的审美是文学的一种

外部作用机制,这就从所有关系上和作用机制上决定了审美不可能成为文学的功能。既然

审美不是文学的功能,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这种观点就缺少了前提。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审美价值、伦理价值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与文本研究”【项目批号:13AWW001】和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项目批号:13&ZD128】的阶段成果。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勤学求真,创新求是:漫谈我的治学之路

 

内容提要:《当代外语研究》杂志约我写一篇谈自己治学的文章,虽然自觉没有什么好写,但盛情难却,不能不应承下来。如果要谈自己的治学之路,一甲子人生,一时不知从哪里谈起,因此只能重点谈谈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会,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

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此文发表于《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11期。

 

 

多种力量的交织与冲突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伦理现场阐释

 

摘要:长诗((}高原》之所以成为易卜生最杰出的诗歌作品之一,主要在于诗人以主人公身上五种力量的交织与冲突为中心,以“我”的五种伦理身份的纠结为着力点,形成了引人关注而内容丰富复杂的伦理景观以及特别强烈的现场感,展现了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中所而对的困惑及其体现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易卜生、《在高原》、伦理景观

作者简介:杜雪琴,女,1976年生,湖北松滋人,中国人民人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邹建军,男,1963年生,四川威远人,华中师范人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此文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幻河》给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启示

 

摘要:《幻河》启示当代诗歌写作要有对于所写对象的实地考察,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高度的概括与想象能力,丰富多彩的艺术技法,对诗歌阅读空间的极大开拓。

关键词:《幻河》、当代诗歌写作、实地考察、想象力

作者简介:邹建军(1963-),男,四川威远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中国诗歌》月刊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执行主编。

此文发表于《中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西方资源问题

——“西方文学地理学经典重读”主持人语

 

 

内容提要:文学地理学批评在当今中国学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与想象,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学地理学研究,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找到大量的与文学地理或文化地理相关的内容,虽然是零碎的、片段的,然而却是具体的、深刻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文学的方法,自然有其哲学基础与方法论的基础,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与具体内容,对这个方面的问题己经另有论述,不再细说。

关键词:地理学研究、文化地理、理论建设、热门话题、人文地理学、理论术语

作者简介: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

此文发表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校版)》2014年第1期。

 

 

开题报告:博士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

——以比较文学为例

 

摘要: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博士论文的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反思,能促进博士生对研究问题的转换与拓宽,使其研究更加深入。这对未来博生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培养、选题、比较文学

作者简介:胡朝霞,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美国文学及语用学。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

此文发表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死2期。

 

 

 

苦难的光辉

——论江鹊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其美学价值

 

摘要:江鹤诗歌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独特的存在,以苦难为其重要的主题与情感的基调,

并创造了与此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学价值。其苦难的基调由少年的苦难、男性的苦难、女性的苦难与乡村的苦难四种主题所构成,并由此带来了以沧桑与凄凉为主导的艺术风格。江鹤诗歌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反映自我的生活并始终伴随以怜悯为主体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当代诗歌创作以多样的启示。

关键词:江鹤抒情诗、苦难主题、情感基调、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杜雪琴,女,1977年生,湖北松滋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2;邹建军,男,1963年生,四川威远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

 

 

 

 

主持人语:新加坡华文文学

 

内容提要:新加坡华文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简称新马华文文学)作为发生在中国文学境外的华文文学现象,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内涵与风貌,它反映和记录了马来西亚人以及新加坡华人百年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抗日战争时期,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出现了繁荣,加上中国作家相继南来,与本地华文作家共同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战后十余年间,随着反殖反帝、争取独立斗争的蓬勃开展,整个东南亚华文文学进入黄金时代,而新马华文文学作为其先锋,创作中的国家意识和本土意识明显得到增强。当然,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传统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中华文化传统是所有华人的共同遗产,也是所有华人的共同创造。包括新马华文文学作家在内的所有海外华人作家,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中华文化的光大者。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应该被看作是中华文化中富有独特意义与世界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

此文发表于《新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易卜生的汉译传播与研究面向

——《易卜生书信演讲集》的学术追求及其他

 

内容摘要:作为一门专门而精深的人文思想学问,易卜生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不仅参与着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擅变、社会发展、文化转型和思想论争,而且与国际学界不断对话,相互参p0..《易卜生书信演讲集》这一译本及其长篇序言,在版本选择、目录编辑、史料发掘和文论补充四个方面体现出不可忽视的学术眼光,体现出译者的严谨学风、精准眼光、审美发现与学术判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意义与理论功能,折射出易卜生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传播和研究面向。以学术眼光译介易卜生的私人书信和公开演讲,对于当代中国易卜生传播研究、戏剧创作与研究面向,将产生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和丰富的启示意义。由此,该书不仅提供了一种走进易卜生世界的鲜活资料和切入视角,而且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如何在国际视野和民族资源的双重视野与审美现代性的学术谱系中,在诗学研究、比较研究和科际研究等面向中拓展易卜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与国际易卜生研究互照互应,展开对话。

关键词:汉译传播、研究面向、《易卜生书信演讲集》、学术追求、译介诉求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认知立场与价值诉求:巴别尔在当代俄罗斯

 

内容摘要:198年以来,20世纪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巴别尔的作品出版和学理研究在俄罗斯学界日渐深入,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在细致发掘、整理、归纳、注释和出版作品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巴别尔的文学遗产进行重新解读和当代阐释,更加注重巴别尔作品中的认同问题,关注巴别尔与同时代作家、俄波革命及扰太族裔的关系,瞩目巴别尔的多元文化身份和体现在作品中的悖论艺术特色。当代俄罗斯巴别尔研究的变迁,既部分反映着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思想文化特点,也表现出俄罗斯学界的研究特点,即在去意识形态

过程中,与社会主流思想展开对话,扩展作家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巴别尔研究、当代俄罗斯文学、认知立场、价值诉求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明亮而忧伤的初恋

——普希金国家博物馆随想

 

内容提要:在时光之手的雕刻和人生阅历的打磨下,初恋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让人刻骨铭心,甜蜜温馨;又如一块凝固瞬间的玻拍,令人念兹在兹,百转回肠。任凭时光如何流逝,光阴怎样百转,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而言,普希金(A. C. IIyuxHH, 1799-1837)都是永远的初恋,明亮而忧伤的初恋,甜蜜而忧郁的初恋。从普希金离开皇村学校时算起,“俄罗斯数次迁都,数次变换体制,经历了五次战争和四次革命,忍受过一打的暴君,出版了数以百万计的书籍,遭受了土地的沦陷,埋葬了上百位诗人,焚毁了数以千计的宫殿,花费了无数的黄金,—而普希金,却始终是俄罗斯的初恋。”《普希金百科全书》序言中这段充满感情

的话语,可谓纵横裨阖又感情真挚,惊心动魄又沁人心脾,跨越时空又永恒……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人生阅历、俄罗斯人、俄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文学世界、别尔金小说集、果戈里、阿尔巴特、童话诗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译林》2014年第6期。

 

 

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科特色考论

 

提要:作为基础人文学科之一,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科与俄罗斯高校的语文发展密切相关,其学科特色大致有四点:学科历史悠久,语文学家众多;专业划分细致,学科门类齐全;教研氛围浓厚,学科理论深厚;学风开放自由,注重历史传承。由此,莫大语文学科不仅是俄罗斯高校语文教育的风向标,也是语文知识谱系、人文思想建构、民族意识形成的载体和缩影。

关键词: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科、学科特色、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王树福,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此文发表于《中国俄语教学》2014年第4期。

 

 

 

一部用心之作

——评梁异华先生编著《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内容摘要:由梁异华先生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是一部用心之作。该书精选了50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和评析,展示了外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每部作品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是梁先生以师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奉献的结晶,更是她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的凝聚。

关键词:《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师者学者

作者简介:刘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此文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教育出版的负向功能及矫治

 

摘要:教育出版既具正向功能,亦具负向功能。其负向功能具有依附性、非期望性、趋利性、滞后性与顽固性等特征。教育出版负向功能的矫治需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与价值观,找准教育出版的定位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坚持将教育出版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新选题思路,培养专家型编辑队伍。

关键词:教育出版、负向功能、矫治

作者简介:曾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20世纪英美诗歌研究。

此文发表于《现代出版》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