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11年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论文成果(二)

戴建业老师

 

辨体·辨义·辨人·辨伪

——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

 

摘要: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通过叙录解题,对《汉志》所载典籍进行了辨体、辨义、辨人与辨伪,考辨了《汉志》典籍各种独特的知识形态和存在方式,因而这种叙录解题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知识考古,本文阐述了校雌学这一知识考古的形式与特点。

关键词:知识考古、校雌学、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图书情报知识》2011年第2期。

 

高华平老师

 

 

屈宋赋文体性质辨析

——兼论银雀山汉简《唐勒赋》

 

内容提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录有“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对于《汉志》的这一记录,近代学者存在较多疑义,主要表现为有人对屈原是否确有其人、宋玉作品除《九辨》之外,到底有几篇真实可信存在疑问。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地下出土文献的问世,学者以往的困惑才逐渐得到解决。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该墓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主下葬的时间在汉文帝十五年(165),此时淮南王刘安(179一前122)仅十四岁。

关键词:唐勒、宋赋、屈原作品、诗赋略、汉书·艺文志、近代学者、出土文献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丛刊》2011年第1期。

 

 

《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中异体字研究

 

摘要:《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版)中收集了678个楚系简帛异体字,这些异体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的异体字、构件部分相同的异体字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异体字,其中构件部分相同的最多,有579个,占85.40%)异体字大部分是部首相同的有510个,占75.22%)构件完全相同的异体字和构件部分相同的异体字有636个,占93.81 %)就《楚系简帛文字编》而言,绝大部分楚系简帛异体字在形体上是有联系的。

关键词:楚简、异体字、部首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此文发表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世说新语》的文体及其它

 

摘要:《世说新语》的文体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是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这一问题引起了诸多讨论。本文在分析这些观点以及产生这些观点背景的基础上,认为泄说新语》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小说概念,只是由于中国现代学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之后以为小说应为虚构,所以产生了种种疑问与论争。小说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展演变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小说观念乃至文学观念,也应该科学地、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体、小说观念

作者简介:杨瑰瑰,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高华平,男,1962年生,湖北监利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11期。

 

 

 

王齐洲老师

 

 

从《寂园杂记》、《叶子谱》所记“叶子戏”看《水浒传》成书时间

 

摘要:通过陆容《蔽园杂记》与潘之恒《叶子谱》所记“叶子戏”比较,可以得知:二书所记一脉相承,前者据《宣和遗事》设计了“叶子戏”中某些人名、浑名,后者则据《水浒传》对其作了某些变动。昆山“叶子戏”的传承变异正是《水浒传》成书前后不同影响的体现,《蔽园杂记》所记“叶子戏”反映的恰是《水浒传》成书前的情况,陆容不知有《水浒传》。陆容主要活动于成化至弘治初年,结合其生平、为人、交游、著述等考察可以推断,如果当时《水许传》已问世流传,陆容不大可能不知其存在。因此可以断定:明弘治初年以前《水浒传》并未成书,所谓《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说是站不住脚的。

关键词:《蔽园杂记》;《叶子谱》;“叶子戏”;《水浒传》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王丽娟,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此文发表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汉人小说观念探啧

 

摘要:汉人小说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而要正确认识汉人小说观念,则应从分析《汉志》入毛《汉志》著录诸子百家是从“时君世主”统治需要出发,其价值判断也是从政教着眼,"小说家”自不例夕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有丰富内涵。据出土秦汉简文,稗官是县乡低级小官,亦为秩级较低小官之通称,其职掌多为辅助性的。据《汉志》如淳注,稗官有称说“间巷风俗”之责,乃周代“士传言”制度之延续“稗”音“排”及“偶语为稗”说,揭示了“稗官”之“街谈巷语”与偶语、排语、徘语、诽语等的语义联系,实指与朝政得失相关的“连偶俗语`o《汉志》对小说家的定义正是根据其所著录的作者和作品实际加以归纳而得出的。不是先有了小说家称谓才称其作品为小说,而是先有了小说称谓才称其作者为小说家。因此,仅仅将“小说”理解为学术价值判断显然不够,它其实隐含有文体意味。汉人的小说家定义和《汉志》著录的小说文本规范影响了后世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

关键词:汉人、小说家、小说、学术、政教、文体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屈红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论荀子的小说观念

——以《荀子·正名篇》为中心

 

 

摘要:《苟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苟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土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木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木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土没,天卜乱”的社会背景卜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关键词:《苟子·正名篇》、小家珍说、小说、文体

作者简介:王齐洲,男,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论庄子的文学观念

 

摘要:庄子是一个文学否定论者,但他否定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学观念。这种否定与他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情感安顿的思想取向是一致的。他从人性的扭曲、人情的悖谬入手,对社会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始终以一种超越的姿态,强调并维护着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他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精诚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以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从精神活动的自主性和审美活动的私人性出发,庄子进一步提出了“言意”、“精粗”、“形神”等重要命题,极大地开拓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并补充和深化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学观念。不管庄子的超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提供了一种个人精神自由和情感安顿的途径,或者说为个人提供了精神情感的可能栖息地。这是秦汉以降许多著名学者和文学家青睐庄子学说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代的文学观念常常从《庄子》中汲取思想营养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逍遥游、齐物论、精诚动人、精神自由、情感安顿

作者简介:王齐洲,男,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王炜老师

 

 

从“文苑传”到“文学史”

——钱基博与近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

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钱基博、“文学”学科、文学史、文苑传、艺文志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沈德潜选诗:选本的定位及其价值生成

 

摘要:沈德潜对《唐诗别裁集》等选本有明确的定位:确定经典作品、作家,为“初学者”、“学诗者”提供最佳的范本。从这种定位出发,沈德潜一方而坚持中国主流的诗学传统,确

立了“温柔敦厚”的选诗标准,强调诗具有教化作用;另一方而,在选诗实践中,沈德潜又对“温柔敦厚”进行改造,使之由伦理原则转换为选诗原则,为此,沈德潜有意弱化“温柔敦厚”包含的政治、道德内涵,他反对将文学与政治、“诗教”与“政教”混为一谈,也反对以“人品”代替“诗品”。沈德潜编定的系列诗歌选本强调诗的社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总结并完善了中国传统主流诗学,对后世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沈德潜、选本、定位、学诗者、温柔敦厚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沈德潜、袁枚的交往及诗学观略论

 

摘要:沈德潜、袁枚为科场同年,两人交往颇多。袁枚虽然对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提出过批评,但沈、袁未就相关的诗学问题展开论争。沈德潜高扬“格调”,同时也不否认“性灵”的重要性;袁枚排斥“格调”,但他对“格调”的不满多指向明七子,而非沈德潜。沈德潜与袁枚诗学观念的分歧是,关于情的源泉何在,诗主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以何种方式表达情感等问题,二人存在根本的差异。

关键词:沈德潜、袁枚、性灵、格调、真情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