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12年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论文成果(二)

戴建业老师

 

“诸子还原系列”的学理意义

 

内容提要:人文科学在学术上开出新境,要么得有新材料的发现,要么得有新学术理路的出现:前者很大程度上要靠机缘与运气,后者则可以经由志大才雄之士的努力来完成。杨义先生的“诸子还原系列”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诸子还原”就是“要回复诸子生命的本原”,它是一种“返回事物发生之根本的学问”。作者在与先秦最有智慧的一批大师展开“原创对话”的同时,也开启了他自己学术上的原创。

关键词:学术理路、学理意义、古代作家、文化基因、古代文学研究、先秦两汉、老莱子、清代学者、辨伪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将进酒》:人生得意,如何尽欢

 

 

内容提要:主持人:中国是一个追求盛大气象的国度,而最能体现这种盛大气象的诗歌,恐怕中学生最易想到的就是李自的饮酒诗了,与《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山中对酌》等不同的是,刽各进酒》的气势更豪迈、恢宏。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沦家戴建业先生,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全利女士和著名评沦家金立群先生,有请各位谈谈这首诗歌。

关键词:将进酒、语文特级教师、李白诗歌、金立群、把酒问月、钟鼓馔玉、不如意、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裘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0期。

 

 

 

微博之忧

 

 

内容提要:去年刚刚玩微博不久,就碰到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我差不多整夜都在微博上

关注事态进程,那些最新也可能是最真的消息都出自微博。当时我觉得微博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发布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甚至预想微博可能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发布方式、追尾事故、蜜月期、写作方式、平面化、接受方式、虚拟世界、社会评论、现实生活、发微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商周刊》2012年第6期。

 

 

生命与名利

 

内容提要:有些哲学家将“人”定义为“社会性的动物”。既然是“动物”,自然就离不开生活的必需品;既然属于“社会性”的,自然就不可能无视他人对自身的正反评价。于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财富才有幸福”,被许多人当作理所当然的铁律,“人留名,树留影”,“人生在世只图名”,名声也被夸大为生命的终极目的。大家在滚滚红尘中钻营争夺,很少有闲暇冷静地想一想: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亲切?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

关键词:滚滚红尘、哪一样、图名、集合而成、广大神通、买东西、固定词组、发财致富、畅销书作家、所累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0期。

 

 

 

 

专家点评与亮分

 

内容提要:“他让我告诉你”,这简单的六个字中却包含了三个人称代词,这样的题目能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冯苗苗同学的作文构思巧妙,文章披着早恋危机的外衣却暗藏浓浓亲情。一位母亲为了能够让儿子努力学习,竟然恳请儿子暗恋的女生去教导他,看似大胆又冒险的

举动,何尝不是母爱更为细腻凝重的表达呢?全文立意新颖,内容真实,文笔细腻,语言朴实自然,综合看来,我给95分同样是以亲情为主题……

关键词:专家点评、立意新颖、童年生活、欲扬先抑、人称代词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6期。

 

 

高华平老师

 

 

由楚简中“教”族字的使用看楚人的辩证“教学”观

 

 

摘要:《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宇,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敦”;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宇资料来春“敦’、“学”二宇都是古文“学”宇。在楚简文宇电“教’、“学”二宇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宇中特有的“反义共宇”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关键词:楚简、教、学、辩证法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周易·赛卦》卦名、卦艾辞及卦义的演变

——兼论屈原与易学的关系

 

摘要:比较今本、帛书本、楚简本与《楚辞》所及《周易·赛卦》的“经文”,可以发现诸本中该卦卦名、卦艾辞及卦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说明了以上诸本作者在该卦命名、拟辞及卦义理解上的某种不同。屈原《离骚》所及该卦卦名及卦艾辞,既与《离骚》的主题密切相关,也反映出屈原既熟悉易学,但却不拘泥于《周易》,而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境况对之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的特点。

关键词:《周易》、屈原、卦名、卦艾辞、卦义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5期。

 

 

楚简文字中的‘师”、‘保”、“博”与先秦的保傅制度

 

摘要:楚简文字中“师”、“保,、“傅”诸字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和意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可知先秦的“师,、“保,、“傅”制度的确立,具有设置普遍、男女并立和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女性的“师,、保“傅”,同时还兼有女巫的某些职能。

关键词:楚简、师、保、傅、制度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中外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

 

 

论墨子“仁义观”

——从《墨子》中“义”字的原始形体来考察

 

摘要: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羡”。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卜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关键词:义、利、兼爱、仁

作者简介:张继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典籍文献研究;

高华平,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7期。

 

 

环渊新考

一一兼论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及该墓墓主的身份

 

内容摘要:环渊是一位约与孟子同辈、由楚之齐的程下道家学者,他与娟子(娟渊、娟

、便娟)、玄渊(涓子)并非一人。环渊到齐国程下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楚国“老学”的式微和北方道家杨朱学派的兴盛。环渊所著的“上下篇”,应该就是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而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也极有可能就是环渊。

关键词:环渊、稷下道家、郭店楚墓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王齐洲老师

东汉鸿都门学成立原因探微

 

摘要:鸿都门学的设立是东汉灵帝时期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相当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两汉盛行的灭异学说、汉朝皇室好尚文艺以及试赋取士的文化传统都对鸿都门学的设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扶植新兴势力、谋求政治格局多元化、变革选举制度、消弥统治危机和捍卫皇权,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关键词:鸿都门学、灾异、试赋、汉灵帝、选举制度

作者简介:杨继刚(1972-),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齐洲(1951-),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理论学刊》20121月。

 

 

 

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应回归中华文化本位

 

摘要:中国占代小说有两类:一类是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的小说,通称史志子部小说;一类是不为史志著录而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也称白话小说〔20世纪中国占代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现代小说观念,离白话通俗小说较近,而离史志子部小说较远,故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者而相对忽视后者,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在中国文化木位意识和学术木上意识口益增强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对中国史志子部小说的歧视、误读和曲解,发掘史志子部小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推进中国现代文化的木上化进程〔因此,当前中国占代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回归中华文化木位,将重点放在史志子部小说方面,以弥补一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两类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失衡的缺憾。

关键词:古代小说文献、白话通俗小说、史志子部小说

作者简介:王齐洲(1951-),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继刚(1972-),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此文发表于《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

 

 

金代文学家王庭箔生卒年考辨

 

摘要:王庭箔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诗歌、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有精深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献中对其生卒年的记载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说生于天德三年(1151),卒于泰和二年(1202),享年五十二岁;一说生于正隆元年(1156),卒于泰和二年(1202),享年四十七岁。结合王庭箔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和交游状况,可以考订王庭箔生卒年的确切时间为生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卒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十月十口,享年五十二岁。

关键词:王庭箔、生卒年、秋山应制诗

作者简介:杨继刚(1972-),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齐洲(1951-),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的新探索

简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大家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和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下的新小说理论方面,而对于在中闰古代小说家族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文言小说及其相关理论,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其实,中国文言小说理论有深厚的积累,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小说理论大家,明代胡应麟就是其中一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便多次引用他的观点来说明小说的发展变化然而,在很长时间里,由于大家多忽视文言小说理论,以致对胡应麟也缺少应有的关注这一情况近年有所改善,陈卫星博士的《胡应麟与中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便以胡应麟为对象,对其小说理论及其在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明清通俗小说、理论史、文言小说、相关理论

作者简介:王齐洲(1951-),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论庄子的小说观念

 

摘要:《庄子·杂篇·外物》提到的“小说”并非偶尔使用的一个词,而是指不合于道家思想即不能“大达”至道的其他诸子学说“小说”不仅指一种言论方式,也同时指一种文体形式,它属于先秦诸子说体文的范畴。而说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产物,且其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正是沿袭了庄子的“小说”观念,将小说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著录于《诸子略》,完全符合先秦两汉的学术生态和分类习惯。而所谓“小说家出于稗官”云云,更是点明了小说与政教的关系。这种从政教学术的角度来认识小说价值,从杂说短记的形式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子部小说的基本观念。因此,庄子所云“小说”决非“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实具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创始意义。

关键词:庄子、小说、观念、文体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先秦《诗》学研究的新拓展

——读曹建国《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

 

内容提要:传统先秦《诗》学研究自汉代即已开展,无论《诗》序、《诗》传,还是《诗》说、《诗》谱,都涉及对先秦《诗》学的阐释和研究。嗣后的先秦《诗》学研究代有拓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时也留下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夏传才先生曾总结《诗》学研究的四大公案,即孔子删《诗》公案、《毛诗序》公案、《商颂》时代公案、《国风》作者与民歌公案,至今仍然未能结案。而这些公案,都涉及先秦《诗》学研究。除四大公案外,先秦《诗》学研究还有许多重要问题也未能解决,如诗的产生及其体制化过程,先秦《诗》文本结集的时间和传播路径,《诗》“六艺”、“四始”、“正变”之说的起源及内涵,等等,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期待有开拓性的成果促进先秦《诗》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毛诗序》、《国风》、《孔子论诗》、楚简、商颂、出土文献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西游记》乌巢禅师探秘

 

摘要:乌巢禅师在《西游记》中虽昙花一现,但他所授(((}}}经》在关键时刻总是成为唐僧师徒战胜千难万险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形象既结合了齐梁时期的宝志大士和唐代的鸟案和尚等许多特征,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捍卫理想、太阳神指引人类走向光明的精神内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乌巢禅师、太阳神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福秀,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2期。

 

明代通俗小说的徘徊与演进

 

摘要:明代前期的文化专制不仅造成了传统诗文的僵滞,也使宋元以来的说唱艺术陷于停顿,通俗文学的发展出现困境。这种状况直到所谓仁、宣“太平治世”才有所改善。从英宗时起,明朝进入政治动荡时期,而思想文化却开始活跃起来,土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反拨以及诗文领域的复占思潮,便是这种变化的表征;北京永顺堂于成化年间刊行的词话则代表了通俗文学的复苏和成长。随着朝廷刊行《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社会文化观念发生了根木转变,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印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占代通俗小说的黄金时代终于来到了。

关键词:明代、通俗小说、词话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王炜老师

辨体意识与会通精神

——从《人情小说审美规范的确立》看陈文新的治学理念

 

摘要:陈文新的《人情小说审美规范的确立》一文从辨体入手,剖析了《金瓶梅》的内容、题材、体式、美学品格之问的辩证关联。陈文新小仅有尊体的意识,而且有破体的魄力。他还原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并存、共生的关系,将《金瓶梅》与《莺莺传》等文言小说纳入同一个研究视域,梳理了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程。他继而从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范畴以及逻辑理路出发,坦然地面对并合理地解释了《金瓶梅》的结构、人物性格等的杂乱之处,重新估定了《金瓶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意义与价值。陈文新治学重思辨、重“本

民族的传统看法”。在研究《金瓶梅》等人情小说时,他坚持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治学理念,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本土的文学观念、学术理念,还原并创革了中国传统知识统序的建构逻辑和阐释框架。

关键词:陈文新、辨体、会通、人情小说、《金瓶梅》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天中学刊》2012年第3期。

 

 

韩维志老师

 

 

论西王母文学形象在东汉的初步定型及其文化成因

 

摘要:西王母是上古文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位女神形象,其形象的演进有着很强的典范意

义。迄于东汉的文学中的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由原始到文明、由简单到复杂、由随意到初步定型、由可怕到可敬、由高不可攀的狰狞神怪到可亲可昵的慈悲美妇、由功能单一的凶神到无所不能拯济苍生的救世主。该形象从普通神灵逐渐升格为主宰女神,其中的关键,是贯穿两汉的从上至下的对于长生久视与延年益寿的精神渴求与现实需要以及相关的宗教因素。

关键词:西王母、文学形象、汉代、定型、文化成因

作者简介:韩维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

 

汤江浩老师

“二王刘柳”并称新论

 

摘 要:刘、柳在王叔文集团中实际排名较后,两《唐书.刘禹锡传》于二人在永贞革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因突出传主地位,容易造成“误读”。本文从王叔文集团名次排序、武元衡与刘、柳之关系、王叔文集团的内外往来关系、刘柳之交、《顺宗实录》之公案等角度,通过多重考辨,试图对“二王刘柳”并称再作检讨。

关键词:刘禹锡;柳宗元;王叔文集团;地位

作者简介:汤江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本文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

 

余祖坤老师

 

论古典文章学中的“潜气内转”

 

摘 要:中国古典文章学崇尚波澜曲折的效果,因而非常重视各种转笔的运用。“潜气内转”就是其中的一种巧妙转法,它是从中国古典文章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应成为中国古典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潜气内转”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是在行文发生承接或转折时,不用虚词作过渡。二是通过硬转陡接的笔法,使语言之链发生断裂,而文章的意脉却似断实连,若隐若现。“潜气内转”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章学对自然浑成之美的崇尚和对含蓄之美的追求。它所蕴含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不仅对古典文章的结构分析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对改变当代散文创作中的漫无节制和繁冗涣散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潜气内转、古典文章学、表现形式、创作理念、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余祖坤,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章学。

此文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 期。

 

 

 

杜诗为何不提颜真卿

 

摘 要:杜甫( 712770 ) 与颜真卿( 709785 ) 为同时代的人,年龄相仿,也有同处长安的经历,但现存典籍中却不见有关他们交往的记载。杜诗号称“诗史”,却无片言只语言及颜真卿,其缘故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疑点。杜甫在疏救房琯之前,与颜真卿是否有过接触,由于史料的缺乏,目前难以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颜真卿对房琯集团的弹劾,参与了颠覆房琯集团的政治斗争,间接导致了杜甫政治生命的结束,这就难免使杜、颜二人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政治冲突和情感隔阂。而杜甫与房琯为忘形之交,他终生都对房琯保持着很深的感情。既如此,杜诗只字不提颜真卿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关键词:杜甫、颜真卿、房琯、政治矛盾

作者简介:余祖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

此文发表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1 期。

 

 

论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反言”笔法

 

摘 要:“反言”( 或称“反言见意”) 笔法,是指文章在特定的语境下,不以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而是以说反话的方式予以暗示的一种隐微笔法。“反言”是古代文章批评家从文章作品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章创作中的一个悠久而又独特的笔法。“反言”笔法与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春秋书法”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崇尚迂回的言说方式。“反言”笔法有助于文章产生陌生化、含蓄化和反讽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增强文章耐人寻味的韵致。明确“反言”笔法的理论内涵、文化渊源及其蕴含的审美原则,有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对于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反言”理应成为中国古代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键词:“反言”、古典文章学、文化渊源、审美原则、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余祖坤,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此文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