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论文发表
您现在的位置 > 研究成果
2013年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方向论文成果(二)

戴建业老师

谈言微中,妙语解颐

一一《世说新语》品读

 

内容提要:《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多为魏晋名士清谈,它的语言自然也深受清谈影响。首先,它常以简约的语言曲传玄远幽深的旨意,以让名士们“披襟解带”称叹不已;其次,清谈常使用当时流行的口语和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奇”;最后,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炼自己的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世说新语》的语言,不管是含蓄隽永,还是简约清丽,抑或机智俏皮,无一不是谈言微中,妙语解颐,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下而是《世说新语》中三则小品的语言赏析,读者如能尝鼎一裔而口齿留香,不妨再去通读全书。

关键词:《世说新语》、披襟解带、拔新领异、与山巨源绝交书、南人、野语、显处视月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论王符对汉代经学散文风格的突破

 

 

摘要:王符在继承汉代经学散文风格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背离和突破:以民间谚语作为论政的重要依据,以受汉儒鄙夷的五言句式写作自己《叙录》的大序,有时在论政中直斥当朝君主,突破了汉代经学文章“温柔敦厚”的文风。王符散文这种风格上的突破主要源于其思想中对先秦民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复归,同时也是王符沉寂乡野,主动向民间文学学习的结果。这种突破虽然只是部分尝试,但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王徐《潜夫论》、汉代经学、;散文风格、突破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王符散文与汉代经学

 

 

摘要:王符的《潜夫论》是东汉散文的代表作。由于身处汉代经学盛行时期,王符散文创作受到了经学经典和经学活动的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文章结构上,体现出“依经立意”的构思方式;文章构句上,表现出对儒家经典句式的仿写和句法技巧的借鉴;文章论述方式和文体上,表现出受经师解经言说方式和经学论辩活动影响的痕迹。王符散文与汉代经学关系密切,是汉代经学与文学互动的典型个案。

关键词:王符;《潜夫论》;汉代经学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摘要:目前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本末倒置,在教学中以文学史而不是以文学

作品为中心,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相对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偏重于对文学史常识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微体悟;偏重于治学方法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无法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本文从历史渊源追溯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古代文学特殊性入手探求其纠偏的途径—不能再把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应让“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

作者简介: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

——中古与近古文献学史撰写构想之一

 

摘要:本文通过勾勒中古与近古文献史的构架,论析价值取向、知识消长与典籍分类的内在

联系—如果忽视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献学史就只能“就事论事”;如果忽视了古代知识的消长,文献学史就只是“自言自语”。在即将撰写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中,我们将探究中国古代知识系统建构与古代典籍分类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典籍分类、价值取向、知识消长

作者简介:戴建业,男,1956年生,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曙蓉,女,1976年生,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高华平老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选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基础工具作用,古典文献学专业团队从教材选择、课堂教学方法、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指导四个方而对该课程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启发式、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三夕、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2期。

 

 

皎然诗文集成书及其书名考

 

摘要:唐代大历时期江左诗僧辈出,释皎然是其中之翘楚。在皎然尚在世时,朝廷即下诏征

编其诗文集入藏内阁书府,使他不仅成为大历诗僧群中唯一有完整文集传世者,更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受朝廷之命征编文集的僧徒。本文从编幕经过、成书原因两方面考述皎然诗文集的成书情况,同时,分析此书的编次特点,并考诸载籍及传本,疏证其书名最初为误兴昼上人集》,后世流传中漫称杆山集》、饭然集》等。

关键词:皎然诗文集、编慕经过、成书原因、书名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亚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3年第6期。

 

 

“三墨”学说与楚国墨学

 

摘要:韩非子将先秦的墨家分为三派,即人们所谓“三墨”。但何谓“三墨”,历来众说纷纭。细致考察先秦,墨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所谓“三墨”,墨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同样,不同时期的墨学在楚国的传播,也存在不同特点。墨子本人曾多次至楚,楚国第一代,墨者应是亲承,墨子说教的鲁阳文君等人,第二代为死楚国阳城君之难的墨者孟胜及其弟子,第三代则为《庄子·天下》篇所谓“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和“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楚国墨学的特点也可用《庄子·天下》篇中“俱诵《墨经》而倍i}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警,以漪偶不许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

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诸语加以概括。先秦时期的楚国,可谓“东方之墨”和“秦之墨”的交融点,为中国墨学的发展和交流起着重要的融合管道作用。

关键词:墨子、墨家、先秦诸子、“三墨”、楚墨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文史哲》2013年第5期。

 

 

由詹何看先秦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内容提要:道家是先秦诸子中的重要学术派别。蒙文通、郭沫若等认为,到战国时期,中国先秦的道家实可分为以老庄为代表的南方道家和以杨朱为代表的北方道家,二者的思想也显示出南北地域的不同特点。(参见蒙文通,第243267;郭沫若,第163184)今人也基本上接受了这一看法。但在笔者看来,前人对先秦道家南北二分的观点仍显得比较笼统,先秦道家思想的发展应比我们目前所知的要更复杂和多元;而且,先秦道家中各派思想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也恐怕不只是南北地域文化上的差异,而应该有其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战国时期楚国道家的重要人物詹何及其学说的考辨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詹何、先秦道家思想、杨朱、南北地域、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吕氏春秋》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论先秦法家及楚国法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摘要:尽管历代学术界都不乏法家的研究者,但迄今学者们对如何界定法家以及谁是法家的“开山祖”等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法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源于孔门儒家的诸子学派。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的“不别亲疏,一殊贵贱,一断于法”,即是法家根本的思想特点。先秦法家的真正“开山祖”是楚悼王时期在楚国率先实行“变法”的吴起。吴起之后,楚国法家思想的发展不绝如缕,最后由任秦7}相丞相的楚人李斯做了思想总结。李斯的法家思想吸收了商靴、申不害、韩非的法术之学,但更重源于慎到的“势”论;而李斯对慎到“势”论的接受,应该是以荀子为中介的。

关键词:法家、思想、楚国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先秦杂家思想及其与楚国的关系

 

内容摘要:杂家的根本思想特点,不在于它“兼”“采”了诸子百家之学,而在于它同时以儒

家、道家或其它两种以上的学派为主导而整合先秦诸子百家之理路。先秦杂家应兴起于甘茂

师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从一开始即与楚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汉书·艺文志》

中著录的“杂家类”著作,有不少就属于楚人的著作,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和春申君黄歇的思想中也有着杂家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杂家、思想、楚国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4期。

 

王齐洲老师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是新出土的反映孔子《诗》教的重要文献,可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孔子所提出的“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的理论把《诗》作为了人格修养的教材,而“威仪”和“气志”则是这种《诗》教人格取向的核心概念。孔子在接受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气志”概念,并改造传统“威仪”概念与之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教理论。孔子《诗》教中的“气志”和“威仪”是其人格取向的一体两ha“气志”即个体人格修养所锻炼的君子“气志’;“威仪”即君子“气志”所呈现的个体“威仪”,其内涵十分丰富。孔子《诗》教的这种人格取向将学《诗》者的关注点从礼仪应用引向人格培养,使文学得以从集体仪式转向个体表征,完成了“诗言志”观念的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诗》教、威仪、气志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中国通俗小说与通俗小说史的编纂

 

摘要:中国通俗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门类,与历代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占体小说不是一个系统。它从整体上属于不能被纳入正统文化的民间文化,使用普通民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主要描写和表现社会口常生活,具有民间性、故事性、趣味性、审美性、娱乐性及ii语化等特点。其直接来源是宋元“说话”,远源可上溯到先秦徘优与徘优小说。中国通俗小说史的编纂近年来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今人对于中国占代通俗小说的认识或多或少会受到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难以完全客观地对待自己描述的对象。然而,占代通俗小说在木质上毕竟是历史的而不是现实的。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它,用历史的观念去理解它,用历史的方法去解析它,用历史的态度去评论它,从而建构比较客观的符合其历史发展实际的通俗小说史。

关键词:小说、通俗小说、通俗小说史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学术之小说与文体之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两种视角

 

摘要:《汉志》是从“辫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著录小说家的,其判断标准是政教学术,而非文学或文体。在说话伎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俗小说,是以审美娱情作为追求的一种新文体,有明显的文学文体特征。学术视角与文体视角并非截然对立,其所对应的文本形式常有交又。两种传统和视角的撞击与融会,使得中国小说观念错综复杂。小说史研究理当尊重历史,努力揭示古人小说观念的实际内涵。

关键词:小说观念、学术、文体、视角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王丽娟,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此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曹植诵徘优小说发覆

 

摘要:史载曹植在邯郸淳面前“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徘优小说数千言”,根据相关文献和出土文物可知:此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轻的曹植为了在“博学有才章”的名士长者邯郸淳面前展示才华,进行了这些属于徘优技艺的表演。“胡舞五椎锻”是针对五椎的健身舞蹈,通过拍打、按摩、运动五椎,调理脏腑功能,从而健康体魄“跳丸击剑”也称“跳丸剑”,是用手或脚同时抛接玩弄多个丸铃和多把短剑的高难度杂技表演。“诵徘优小说数千言”,则是诵类似敦煌侠书《韩朋赋》等的民间俗赋,江苏尹湾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神乌傅()》便是这种俗赋,曹植的《鹤雀赋》则是文人拟俗赋。了解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史志小说家小说与民间通俗小说的关系,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植、邯郸淳、徘优、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徘优小说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

 

 

“稗官”新论

 

摘要:《汉书·艺文)>“小说家出于稗官”说牵涉到对中国早期小说观念和小说发展的认

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深入讨论。音韵学家们早已指出,上古音同者义相通。如淳释“稗”音“排”,是汉魏读音,实兼释义“稗”即“偶语”,亦即“排语,.“徘语,.“诽1n,“稗官”可释为“小官”,但并非指某一实际官职,而是指卿士之属官,或指县乡一级官员之属官。先秦两汉“以偶语为稗”,提供“偶语”服务的小官自可称为“排官”,亦即“稗官”。这样,小说与歌谣、赋诵、笑话、寓言等既有文体上的渊源,小说家与瞥、朦、百工、徘优及诵训、职方氏等也有身份上的关联。因此“小说家出于稗官”说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和文化内涵。关键词:稗官、早期小说、小说家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伍光辉,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此文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论《镜花缘》与清代才学小说

 

摘要:才学小说是清代通俗小说的一个特殊门类,适应着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士人逃避政治迫害和展示才华的一种尝试。康熙后期成书的《女仙外史》是其滥筋,乾隆、嘉庆时期出现的《野雯曝言》《蟫妙》《燕山外史》《草木春秋演义》是其发展,而《镜花缘》则代表了才学小说的最高成就并确立了才学小说作为通俗小说一个类别的小说史地位。不过,通俗小说只有采用通俗的文体讲述通俗的故事,才能获得最佳的通俗效果。而才学小说在小说中大谈知识与学问,多游离于人物描写之外,不但破坏了人物形象的完整,阻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也损害了小说营造的意境,违背了小说以人物塑造为职志的艺术规律,因而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获得读者认可的。故道光以后才学小说式微,仅有《如意君传《白鱼亭》等为其余响。

关键词:清代、才学小说、《镜花缘》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

 

 

王炜老师

从集部到文学学科的延续、对接和转型

——钱基博与中国文学知识谱系的建构

 

摘要:20世纪初期,正值文学学科生成之际。钱基博把近现代的文学学科与传统学术体系中的集部纳入共同的关系构架之中,他由“辨章集部之源流”入手,在承续并调整集部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探寻文学生发的原点,阐明文学的功能、范畴,梳理文学发展、演化的统序。钱基博力图建构中国的、本土化的文学知识谱系,稳健地推进集部向文学学科的转型与转换。

关键词:钱基博、集部之学、文学学科、文学观念、文学统序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不必“执古”,不可“鹜外”

——从钱基博论“集部之学”到文学学科的赓续与转型

 

内容提要:20世纪前期,正值中国近现代学术体系生成之际,钱基博本着不必“执古”,不可“鹜外”的态度参与文学学科的建构。他从“辨章集部之源流”入手,阐明中国本土知识体系由集部到文学学科赓续的必然性以及转型的可能性;立足于探讨“今之所谓文学者”,确定文学学科基本的知识构成;基于“古今学术升降一大转机”的情势,建构区别于传统集部的、新的文学统序。钱基博辨析了文学学科与集部之间的延续与对接关系,推动了中国文学谱系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

关键词:钱基博、文学学科、中国文学、诗赋略、四部分类法、本土知识、孔门四科、知识要素、知识构成、《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文学评论》2013年第4期。

 

 

吕留良编选、弃选八股文考论

 

摘要:吕留良是清代重要的八股文选家。他编订了《江西五家稿》、《戊戌房书》等多部八

股文选本,也曾两次中止选文。吕留良中止时文选本的编订,并非是因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也不是由于对八股文的怀疑和否定,而是出于对时风、对自我的反思。最终,吕留良将选时文作为人生的根本依托,并有意识地借助八股文选本宏扬宋学,推尊程朱理学。

关键词:吕留良、八股文选本、结社、弃选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长江学术》2013年第3期。

 

 

“集部”源流辨析

 

摘要: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萌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之际。集部由七略中的诗赋略衍生而来。集部的实质是以诗赋为核心,以碑诛、传论等为诗赋的对应物和参照物,建构而成的一套复杂的、动态的知识体系。到了20世纪初,传统的“集部”之学又进而转型成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文”之学。集部的存在、发展为中国文学谱系的建构提供了学术史上的依据。

关键词:集部、诗赋略、文学学科

作者简介:戚学英,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