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戴建业老师
阅读经典与“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
内容提要:“死活读小卜去排行榜”中《红楼梦》高居榜首,虽出人意料,但实在情理之中。西方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小读的书。”清人小也觉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小新鲜”吗?许多经典,其思想清感现代人十分隔膜,其艺术形式现代人又难以欣赏,“死活读小卜去”有什么奇怪昵?
关键词:古典小说、李杜、艺术形式、人说、审美趣味、古典诗词、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一览众山小、语言艺术
作者简介:戴建业,男,1956年生,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10期。
高华平老师
“新子学”之我见
摘要:“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乃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术,它并不完全与“西学”相对应、由于占代的“国学”属于“官学”的范围,因此“新子学”只能成为“新国学”的主体。
关键词:新子学、子学、西学、国学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4年第1期。
论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演进历
——由楚简文字所作的新探讨
摘要:本文借助新近出土的楚简文字资料对中国先秦诗歌特点及其进程进行了探讨。在楚简文字中,诗、歌二字有“
关键词:、詩、哥(可)、訶(謌)、楚简文字、先秦诗歌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
此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14年第7期。
*
先秦儒家八派及其与楚国的关系
——结合楚地出土简帛文献的考察
摘要:《韩非子·显学》中的儒家八派:子张氏之儒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一个“接近于墨家”的儒家学派;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大同小异,故被后世合称为“思孟学派”;颜氏之儒应该是一个借庄子学派的宣传而出名的派别;漆雕氏之儒是个任侠作风鲜明的儒家学派;仲良氏之儒或许即是仲弓之儒;孙氏之儒是指荀子学派;乐正氏之儒则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一派。近年出土的楚地简帛文献中出现的儒家著作,主要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几乎没有其他儒家学派的作品。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学派或如子张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偏重实行,少有著作传世;或如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出现时代晚于出土简帛下葬的年代。
关键词:儒家八派、楚国、简帛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中州学刊》2014年第9期。
王齐洲老师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
——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摘要:《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志演义》的政治条件和文化环境。明中期社会走向腐败,统治者的控制力减弱,社会思想开始活跃,文化生活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而貌。弘治五年(1492),朝廷大规模征集图书时关注“稗官小说”,刺激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弘治七年(1494),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极有可能是这次活动的产物,编写者疑为蒋大器。此书嘉靖元年(1522)由张尚德整理作引并由司礼监刊行,成为《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
关键词:《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孔子文学的学术路径与社会功能
摘要:孔子文学观念的核心,体现于个人是文化修养,体现于社会则是文治教化。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示了个人修养的学术路径,强调道艺相辅、内外兼修。在其所施行的“新六艺”教育中,孔子最重《诗》教,以其作为获得文学的基础和起点,并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充分肯定了《诗》的社会功能即在文治
教化中的作用,使其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从而开拓出以人文知识为基础、以人格培养为目标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在这里找到了人文关怀的深厚基础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孔子、文学、学术路径、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十二楼》与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
摘要:中篇通俗小说是介于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通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态,是中国占代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明末清初诞生了一大批中篇通俗小说作品,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烟水散人徐震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李渔《十二楼》的水平最高,影响也最大。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关键词: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徐震、李渔、《十二楼》
作者简介: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隋场帝与南朝文学关系考论
摘要:在隋场帝的文学生涯中,他曾先后受到南朝两种不同文学风尚的影响。场帝文学启蒙之时,学的是庚信体的轻艳文风。后来接触到后梁文人柳终,转而接受其“典丽”风格。而“典丽”又是昭明太子萧统所主张的文学观念,强调文质、古今和雅俗的结合《隋书·文学传序树场帝的评价止集中于其典丽文风。也只有梳理清楚场帝的文学渊源,才能准确地解读《文学传序》的相关描述并合理地认识场帝的创作。他身上的所谓南北文学的痕迹,只不过是“典丽”风格的不同侧重。
关键词:隋场帝、庚信、萧统、典丽、南北文学
作者简介:李建国,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金瓶梅词话》“虎中美女”意象新论
摘要:《金瓶梅词话》开篇提出的“虎中美女”意象对理解小说人物和主题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可知,“虎中美女”泛指行为如虎的少年美女,在小说中则特指潘金莲。不过,潘金莲婚配的三个男人均与“虎”意象有关,正是“虎”中生活催生了她这一“虎中美女”,这林“虎中美女”意象就不只沿袭着男权社会的“红颜祸水”的认知视角,也提醒着人们对男权社会所造成的“虎中美女”变态人性的深入批判与思考。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虎中美女、意象、潘金莲
作者简介:陈利娟,女,广东金融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文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王炜老师
发掘文献学史演进过程中的隐性要素
——《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清代及近代卷》的书写方法及内容举隅
摘要:交献学”之名出现于近现代,但交献学”的谱系建构实则是一个逐步推移、演进的漫长过程。在清代学术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隐性的要素,推动了文献学史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文献学学科的构成形态。在书写仲国古典文献学史·清代及近代卷》时,我们要描述文献学发展过程中的显性要素,也要发掘其中的隐性成分。
关键词:清代、文献学史、隐性要素、学科命名、谱系建构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江汉论坛》2014年第2期。
明代黄汝亨的宗教经验与八股文观念
摘要:万历年间,宗教经验与八股文文风以非常微妙的方式相互映照、相互鼓荡,形成了复杂的关联关系。黄汝亨是万历年间重要的八股文选家,在准备举业、教授门生时,他屡屡谈及举业之文与佛经道藏的关系。通过梳理黄汝亨的宗教经验、知识结构以及八股文观念,我们可以看到,万历年间,士子将佛典道藏的义理、词汇等融入官方的考试文体之中,突破了八股文的文体边界。但是,这种文体越界的最终结果却是强化,而非摧毁了官方的考试规范。
关键词:黄汝亨、宗教经验、八股文、明代科举
作者简介:王炜,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学术史。
此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汤江浩老师
论文莹小说的历史遭遇和文学地位
摘 要: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是宋代颇具争议和影响的两部杂记类小说。系统梳理二书在历代重要书目载录中所属类别的变迁,发现将二书归入子部小说类,在历史上曾是延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且广为学者采用的做法。而文莹其人其作由北宋末至南宋时期渐遭诋毁的过程,除政治因素外,对文体的认识差异也是重要原因。褒贬两方虽各有所见,但又各有所偏。这种情况并非仅见于文莹二书的相关批评,在古代叙述杂事类小说批评领域中也是普遍现象。这与古代学者多持重经史而轻小说的学术观念有关,也与他们往往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评价小说有关。因此,今天开展古代小说批评,既需要调整以西方文学标准衡量、弃取中国古代“小说”的做法,也需要调整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的单一批评视角,才能展开符合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实的研究。
关键词:文莹、小说、文体、文学地位
作者简介:汤江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本文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余祖坤老师
论《史记》的反言笔法
摘 要:在当前建构本土化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的呼声日益增强的形势下,采用古代文法理论的概念、范畴,借鉴其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无疑是深化中国古代文章研究的有效突破口;借用中国古代文法理论中的“反言”概念及其蕴含的理论观点,细致分析《史记》的隐微写作技巧,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史记》中的一些篇章之所以长期被人误解,一个重
要的原因就是反言笔法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隐微幽曲的效果。《史记》的反言笔法是在评论文字与叙事本身所蕴含的真实意旨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史记》反言笔法而获得的两点启示是:一,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古代文法理论对《史记》进行文章学细读,是准确理解《史记》真实意旨的一条有效途径;二,中国古代文法理论不仅是推进中国古代文章研究回归文本本身、深化文本细读的重要理论方法,而且也是建构本土化中国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理论资源。
关键词:《史记》、反言笔法、中国古代文法理论、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余祖坤,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此文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2014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