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戴建业老师
1.《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
戴建业主编
内容简介:《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稿是一部研究张舜徽先生学术论著的论文集,共30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张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学术路数、学术个性,同时也反思张先生在学术上的历史局限。
作者简介:戴建业1956年生。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兼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宋诗词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论文、译文数十篇。
出版信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国学经典诵读(1—9上)》
戴建业主编
内容简介: 戴建业教授主编的这套国学启蒙读物,对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十分有意义。丛书在编排上可谓独具匠心。一是从小学到中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兼顾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如小学低年级从“讲礼貌”、“重友爱”、“始于行”谈起,接着讲“守诚信”、“奉节俭”、“近自然”,这些内容对于小孩来说具体易懂;最后分别讲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相对复杂抽象的内容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既能抓住要点又生动活泼。每一讲都有四个板块:“格言联璧”摘录了两句古代启蒙教材中被人传诵的经典名言,突出该讲的讨论主旨;“古韵华风”则选录了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进一步阐述“格言联璧”的思想,并点缀一首广为流传的名诗佳作;第三个板块中“国学锦囊”、“经典诵读”、“荆山楚水”等栏目交替出现,从而使这个板块显得既灵活自然,又丰富多彩;“知行合一”这个板块设计了不少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总之,丛书中选录和编写的许多故事,谁读后都会捧腹大笑;丛书中设计的许多游戏活动,谁参与其中都会兴趣盎然。
作者简介:戴建业1956年生。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兼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宋诗词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论文、译文数十篇。
出版信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戴建业自选集》
戴建业著
内容简介:《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戴建业自选集》收录了《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入世·愤世·超世——比较分析左思、鲍照的人生境遇与人生抉择》、《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论左思的创作》等文章。
作者简介:戴建业1956年生。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兼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宋诗词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论文、译文数十篇。
出版信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4.《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修订本)》
戴建业著
内容简介:《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修订本)》共分十一章。前四章分别揭示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形成,这一生命境界的文化底蕴,他对死的超越与对生的安顿,他在身心冲突中对自我的体认,以及通过体认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第五、六章分别阐明他归隐的本质在于守护生命的真性,其动因在于既超越人际的利害,同时又表现出对人际的深切关怀。第七章阐述他在饮酒中所达到的超尘脱俗、融然远寄的生命境界。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他的诗歌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的内在联系。最后两章论析陶渊明在接受史上的命运——人们对其诗的评价由忽视到重视、由冷落到推尊,对其人的认识则由对道德操守的赞颂进而对其存在境界的把握,由仰慕其气节品行到接受其存在方式,接受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昭示了接受者自身存在的深度。
作者简介:戴建业,1956年生。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兼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唐宋诗词史》(湖北科技出版社)、《老子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论文、译文数十篇。
出版信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高华平老师
1.《论语集解校注》
高华平校释
内容简介:《论语集解校释》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经书的注释著作,不仅历代史志均有记载,而且今本《十三经注疏》也采用此注。《论语集解》在《隋书·经籍志》中称为“何晏集”,后代目录学著作一般也题作“何晏集解”,只有《宋史·艺文志》题作“何晏等集解”。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共出版专著6部(其中合作2部),发表论文约40篇,《明实录类纂》、《资治通鉴全译》等古籍整理著作共数百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级课题3项,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
出版信息:辽海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韩非子鉴赏辞典有注释,有鉴赏,古代经典走入寻常百姓家》
高华平著
内容简介:《韩非子鉴赏辞典》,本书内容提要:《韩非子》是我国先秦诸子中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在“百家争鸣”的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一部丰富多彩的学术巨著。韩非在批判和汲取了其他许多学派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法家理论体系。《韩非子鉴赏辞典》选取《韩非子》中著名的篇章,除了在每篇后标有注释外,还在每章后附上鉴赏文字,以期能让读者在平实的文字中更深入地了解《韩非子》的思想精髓。同时,在书后附有《寓言鉴赏》,对《韩非子》中涉及的寓言做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并对其进行鉴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共出版专著6部(其中合作2部),发表论文约40篇,《明实录类纂》、《资治通鉴全译》等古籍整理著作共数百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级课题3项,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
出版信息: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次印刷。
3. 《先秦的文献、文学与文化—高华平自选集》
高华平著
内容简介:高华平所著的《先秦的文献文学与文化——高华平自选集》是作者近二十年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先秦文献、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论文选集。《先秦的文献文学与文化——高华平自选集》共分三组:第一组“《诗》《骚》研究”,有8篇论文,是对《诗经》《楚辞》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包括对新出楚简《孔子诗论》也作了专门的深入探讨;第二组“先秦子学研究”,收论文4篇,探讨先秦儒、墨、道、法、小说等各家思想形态;第三组有5篇论文,为“楚简文字与先秦思想文化研究”,属于广义的“汉字文化学”的范围。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共出版专著6部(其中合作2部),发表论文约40篇,《明实录类纂》、《资治通鉴全译》等古籍整理著作共数百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级课题3项,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
出版信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4.《简明读本(日中文对照)老子》
高华平著
内容简介: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惟一可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的争论最多,误解也最深,《老子》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现代学术的方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讨论,力图展现一个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高华平着重阐发了老子在价值观念、道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了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强调了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的重要观点。对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到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并对老子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老子》的三个主要特点。
作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共出版专著6部(其中合作2部),发表论文约40篇,《明实录类纂》、《资治通鉴全译》等古籍整理著作共数百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级课题3项,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
出版信息: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5.《韩非子(精)--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高华平等译
内容简介:《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翻译的《韩非子(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以权威版本为底本,并作了晓畅通俗的白话翻译。文白对照,并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为读者提供阅读最方便的文本。
译者简介: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共出版专著6部(其中合作2部),发表论文约40篇,《明实录类纂》、《资治通鉴全译》等古籍整理著作共数百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级课题3项,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
出版信息:中华书局出版2014年8月第1版。
王齐洲老师
1.《图说"四大奇书:解读明代四大长篇小说的文化密码》
王齐洲著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文化普及类读物。作者从学术和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有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这“四大奇书”的各种相关问题。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涉及四大奇书的版本问题,四大奇书的文化价值以及四本书各自的热点问题,如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宋江是不是投降派,宋明理学对《西游记》的影响,潘金莲的生与死,等等。在全书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四大奇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配有上百幅与“四大奇书”有关的历代以来的书影、插图,部分书影属于首次面世,极为珍贵,让读者的阅读更为轻松,也增加了本书的史料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王齐洲,1951年生,湖北洪湖人。曾任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已出版《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文学观念论稿》、《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等专著10余部,在《中围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获首届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首届国家级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第二、三、四、五、六届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出版信息:南方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2.《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王齐洲著
内容简介:王齐洲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精)》是采用“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一部专著,作者将文学概念放在其所发生的整个社会历史中进行动态考察,来清理中国文学观念建构的过程、原因和机制,是按照“发生学”的要求去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来构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本稿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视角新颖,观点独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王齐洲,1951年生,湖北洪湖人。曾任荆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已出版《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文学观念论稿》、《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等专著10余部,在《中围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获首届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首届国家级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第二、三、四、五、六届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出版信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王炜老师
《金瓶梅》学术档案
王炜编著
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档案大系》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史工程.其宗旨是对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进展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清理。凡属人文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其学术中都可讲入水丛书。每一种均包括三部分内容:对学太中卜且有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介.以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发展的脉络;百年来学术论著提要,其特点是切实、可靠、完整;百年来学术史大事记.其特点是注重事实和可读陸。这种新型的学术史著作,在将史料的客观性与作者的学术立场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体例新颖,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必将对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进作用。
作者简介:王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199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明清小说、清代诗论、明清科举文化与文学。
出版信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汤江浩老师
韩维志老师
1. 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韩维志著
内容简介:全书共有六章,围绕着“察举”这个核心概念而进行。第一章是历史文化研究,对于察举制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评述。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集中研究西汉和东汉历代帝王颁布的察举诏书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两章是在对两汉书的彻底检阅的基础上展开的,其研究以文学为本位,同时又能够围绕政治文化来展开。第四章是研究两汉臣子与察举相关联部分的奏疏的内容,这是该研究中征引文献最多的一章,文献基础扎实。第五章是在对汉代察举奏疏梳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两汉与察举相关的奏疏的风格特点,归纳出忧患意识、引经据典与天人之说三个主要特点。第六章是具体而微地研究在察举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博士群体,其精神状态、价值追求等与察举制度的关系。
作者简介:韩维志,1991—200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上古文学中君臣事象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有《庄子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大学、中庸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在《求是学刊》、《社会科学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出版信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6月第1版。
2. 轻松读国学——大学中庸
韩维志著
内容简介:国学不仅是中华人文知识大戏,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国学热于今而言,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轻松读国学”系列丛书是一部旨在为广大国学爱好者介绍国学、学习国学的普及读物。国学经典,可谓恢弘壮观、蔚为大观。广大读者在学习了解国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能增强自己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作者简介:韩维志,1991—200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上古文学中君臣事象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有《庄子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大学、中庸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在《求是学刊》、《社会科学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出版信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余祖坤老师
《历代文话续编》(套装共3册)
余祖坤编
内容简介:《历代文话续编(套装共3册)》介绍如叶燮《汪文摘谬》选取汪琬的十篇文章,逐段评论,对于古代文章的文本分析很有示范意义;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对《史记》义法的剖析,细致入微,新颖独到;王葆心《经义策论要法》对经义、策、论三种文类的作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总结;吴铤《文翼》、孙学濂《文章二论》对桐城义法说的继承与反思,以及对散体文和骈体文作法的系统总结,不囿陈说,见解独到;高步瀛《文章源流》论述古代文章的体制与源流,考论结合,言必有据,对于文体学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郭象升《五朝古文类案叙例》、《文学研究法》对历代文章创作以及选本优劣的评论,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古代文章学、尤其是文体学和文章分类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余祖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
出版信息:凤凰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