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心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教授来中心讲座
2010年9月15日
 
    (通讯员:王炜、杨亿力)艾朗诺(Ronald Egan)先生被誉西方汉学界的后起之秀。2010年9月15日晚,在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的主持下,艾朗诺教授以“智愚好丑,无所不存——北宋笔记对日常生活的探讨”为题,为文学院近百名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苏晖副院长首先介绍了艾朗诺教授的基本情况。艾朗诺教授现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东亚系,主讲中国文学。他19岁师从白先勇先生学习中文,1971年入哈佛大学,开始研究中国文学,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艾朗诺教授先后在哈佛大学、维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等校执教,曾担任《哈佛燕京学报》的编辑。艾朗诺先生著述丰厚,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美的问题:论北宋的美学、文学与文化》(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苏轼的一生:言论、思想与行为》(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107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管锥编(选译)》(Limited Views: Essays on Letters and Ideas by Qian Zhongshu.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艾朗诺教授还负责撰写了《剑桥中国文学史》的北宋部分。目前他正在进行李清照的研究。
 
    艾朗诺教授就宋人笔记的题材、格调等问题展开了演讲。他认为,宋人笔记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境界,学者应对宋代的笔记予以充分关注。艾朗诺先生说,宋代第一部文人笔记集当推欧阳修的《归田录》。《归田录》记载了不少宋人日常生活中的谐谑笑谈。欧阳修之后,一些重要的笔记,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苏轼的《东坡志林》、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或记载了日常生活中的劳作,或收录了私密生活中的琐事。与宋代之前的笔记作品相比,北宋的文人笔记关注日常生活,在题材上有了重大的拓展,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开始走向世俗化。
 
    艾朗诺教授还细致地分析了宋人笔记中的register问题。目前,汉学界一般将register译为“语域”,但艾朗诺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格调”一词正与register相对应。艾朗诺教授指出,宋人的笔记作品展现出的格调与策、论、诗、词等不同。这种特殊的、带着异趣的格调充溢在宋人的笔记作品中,艾朗诺教授以苏轼为例说明,同一位作者记叙同一次事件时,在策、论中表现出的态度是冷静的、严肃的,但在笔记作品中,则转变成戏谑的、诙谐的口吻。笔记作品的格调是轻快的、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而不失优雅的韵味,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在互动环节中,艾朗诺教授就“笔记”与“笔记小说”的区别、他本人与钱钟书的交往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文学院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戴建业教授对讲座进行了幽默、风趣而恰切的点评和总结。他说:“今晚,艾朗诺先生穿着衫衣,打着领带,严谨而认真,他就是宋代的诗词;我穿着T-shirt,随意而适性,我就是宋代的笔记。”戴建业教授还说,作为西方汉学家,艾朗诺教授对宋人笔记的分析观点独到,细致而精微,这一方面缘于他的“异域”视角,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长期浸淫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与文化之中。国内学术界及学者应开拓学术视野,不断引入“异域”的视角,推进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