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心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海外女作家吴玲瑶女士比较中美幽默
2010年10月27日
 
    10月27日晚7点,著名华人女作家吴玲瑶女士莅临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以“中美幽默之比较”为题,为师生做了一场妙语连连、笑声阵阵的讲座。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了讲座。
 
    吴玲瑶女士为高雄师范英语系学士、台湾文化大学西洋文学研究所硕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语言硕士,现任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出版有《美国孩子中国娘》、《非常幽默男女》、《幽默女人麻辣烫》等49本著作;她的作品常能化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烦恼,启迪心智,释放负荷,在海外极受欢迎,经常进入华文著作排行榜榜首。她在北美华文作家中素有“幽默大师”之称。
 
    吴玲瑶女士首先以自己旅居美国三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对中美两国的幽默进行了细致而犀利的分析,她认为,美国是一个泛幽默的国家,美国人在生活中非常重视幽默;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由于背负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往往表现为不敢太快乐,即使有幽默,也是比较委婉含蓄的。吴老师认为“Happy go Luky”是生活的法则,幽默有化学作用,有益健康,可以使我们过得更为快乐。幽默还能化解各种尴尬,避免出现矛盾直接对立的情况。幽默也是人们超越不幸的一种表达方式。
 
    接下来,她以自己写作幽默文学的经历,对幽默的思维特点与写作技巧进行了观照。她认为,作为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幽默需要人们有一定的技巧才能运用自如。幽默是不协调和优越感作祟的结果,应在含蓄中有一些留白,让人们在其强烈的暗示性中得到幽默的感受。她对幽默的各种技巧,诸如巧妙的比喻、对虚拟话语的实解、文字游戏、灵活的借用、颠倒的说法、强烈的对比、夸张的运用等,分别进行了生动的阐述。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她旁征博引,并在论述中穿插一个又一个的幽默小故事,既有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们学习汉语时引发的幽默,也有郁达夫、林肯等人雅量的自嘲造成的幽默等。整场讲座笑声不断,气氛热烈,让同学们于学习之余,充分领略到幽默的轻松与魅力。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有对中国应如何发展幽默的思考,也有关于运用幽默时“度”的把握,还有的问及吴老师如何看待大陆,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等问题。吴老师都一一做了详尽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