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座谈会在中心召开
    2010年11月25日上午,在沐浴着初冬暖阳的文学院三楼会议室里,本中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研究室的成员,与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永清教授相聚一堂,召开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为主题的座谈,在友好亲切的气氛中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探讨。
 
    本着相互学习友好交流的愿望,座谈双方联系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科研实践,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前景畅所欲言。胡亚敏院长首先介绍了我院30多年来一直坚持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并将其逐步贯穿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情况,张永清教授对这一在全国高校亦属难得的做法表示了由衷赞赏和钦佩。接着,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思路等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纷纷介绍了各自的经验与体会。张永清教授对运用马恩原典进行教学方法的青睐、孙文宪教授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联系起来进行观照的基本思路、胡亚敏教授在博士生教学中将马克思经典原著的细读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在逻辑的思考双头并进的做法、张玉能教授在“文艺学前沿讲座”中将马克思主义文论结合当下问题展开讨论的尝试引发了大家热切的思考与讨论,会场上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与会专家们还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可能的生长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张永清教授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应当忽略其原初语境,孙文宪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亚敏教授提出要充分重视马克思“历史的”和“美学的”观念在现时代中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问题,张玉能教授认为本着原典精神、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走向繁荣,这些讨论大大启发了在座老师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
 
    这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始终洋溢着亲切友好开放的融洽气氛。参加座谈会的青年教师黄念然教授、徐敏副教授、博士后张炜和万娜纷纷表示,只有理论联系现实,在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阅读为根基的同时保有敏锐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和科研模式,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和研究主体的积极性,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