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中心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尹韵公谈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010年12月24日
 
    师大在线讯(见习记者 崔桢桢 吴轲)12月2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做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师生做了题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的主题报告。
 
    尹韵公结合新闻方面谈及对金融风暴的看法。通过分析当今形势,他表示,记者在报道事实时要注意研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分析当今的形势、走势,不仅要成为一名记者,还要成为专家型记者。并强调,当今“中国模式”成为热点,新闻记者要思考报道的现象,增加阅读面,多探讨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报告会中,尹韵公教授通过将中国形象地比喻成“世界老二”,深刻揭示了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面对的世界局面。他说:“中美联系紧密,中美怎样相处,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要怎样将矛盾、问题、麻烦转嫁?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新闻媒体思考的。新闻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同时,他也就当今媒体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出了分析。指出了当今媒体报道方面的失职现象。希望同学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中国媒体,审视和思考中国媒体与世界的关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中国实力攀升、中国与世界关系复杂化的情况下,媒体不应该只关注国内,也要睁眼看世界。
 
    讲座后,数统学院的王耀辉同学说道:“尹教授的演讲,拓宽了我的视野。教会了我用国际眼光看待问题,不只停留于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