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夏一鸣谈故事的力量与机制

      2013915上午900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故事会》杂志社副社长夏一鸣先生在文学院三楼会议室做了题为“故事的力量与机制”的讲座,主要通过介绍《故事会》的发展历程,探讨民间故事的力量与机制,同时阐述了构建“大故事”的理念。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杂志刊物,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它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夏一鸣先生首先介绍了《故事会》这本刊物自成立至今发展所经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3年创刊到1966年间,发行了24期,当时主要的立足点是为故事员提供脚本。第二阶段是1974年到1978年,发行33期,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改名《革命故事会》。第三阶段是1978年之后,《故事会》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确立了“恢复故事的本来面目”的路径。这期间的刊物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单期发行量就达到了780万册,形成了井喷式的效应,故事的力量就此展现。第四阶段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品牌化维护和加强产业化运作时期,主要通过申请《故事会》刊标、品牌设计(红蓝相间的色块)和品牌栏目的推进三个方面进行品牌创建,同时又通过书刊互动和故事会产品的延伸(分类出版故事)等方式进行产业化运作。最后一个阶段是大故事产业与文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探索民间故事与影视、动漫、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并且运用高科技技术使得故事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期间,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故事已经出版发行,其中不仅有故事,还有相关知识介绍,别出心裁的是,该书加入了二维码技术,只要轻轻一扫,即可听到故事的朗读。

在谈到《故事会》的制胜之处时,夏一鸣先生认为这得益于故事的选取。他说故事是以情节为主的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口头叙事文学。这种故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讲得出,传得开,记得住,读得好”,并且其口传性使得故事能够被广泛的传播和延续,在广大民众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也是《故事会》的到广大民众喜欢并且长盛不衰的窍门。而“大故事”的理念则是在民间故事的现代发展当中,应当吸收影视、动漫、戏曲和其他形式的长处,创作出新的类型以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故事会》正在做相关的尝试和努力。

刘守华老师表示:“我认为上海《故事会》是出版工作方面的一个传奇,也是一个文化传奇。讲故事、听故事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传统文化享受,《故事会》推进发展了这个传统,并且在传统之上进行了发展。不仅有传统故事,还有许多新编的故事,在现代社会赋予了故事一种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