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张英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讲席教授。所著英文书籍包括《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华语电影百科全书》、《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华语电影史》、《当代中国的另类电影文化》、《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地性》、《华语电影明星研究》、《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民国时期的上海视觉文化与都市现代性》等十一部。中文书籍包括《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国》、《多元中国》、《电影研究的新领域》(即出)、《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即出)等十一部。
在讲座中,张英进教授通过海外不同时期三次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争论来具体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张英进教授指出我们不能将文学争论当做只是个别学者的自我主张,因为文学研究从来就是一个机构型的运转体制,其发展脉络受制于更大的文化与政治场域。随后张英进教授还和我们重温了文学机构和文学评估的理论,他认为我们要建立一个动态模式的视角,解构文学研究中对“文学规律”和“历史进化”的迷信传统。
张英进教授重点分析了三次文学争论以及文学争论背后所显现的学术研究的范式变迁。第一次文学争论是1960年代初夏志清与普适克的争论,重点是文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夏志清凭借新批评的人文主义理论,于冷战时期在马克思文艺理论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以人为本的作品细读范式。第二次文学争论是1993年刘康与林培瑞、杜迈可和张隆溪的争论,重点是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这次争论见证了意识形态批评的全面回归和纯文学与普世价值在理论上的不可行性。第三次是2007年至今史书美与鲁晓鹏的争论,重点是华语语系的定义与地缘文化政治。这次争论的意义是流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地域重构。
此次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张教授的精彩演讲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苏晖教授做了总结,她认为张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他的学术研究以及他所讲述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学术上的不断求新是机构转型与学术变迁的原动力。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前与张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