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吴义勤教授谈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危机
    (通讯员 龚祎)2013年1118日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义勤教授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危机”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主持。副院长张岩泉老师、晓苏老师、李遇春老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两面派观点开篇,吴义勤陈述了当代文学评价存在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以王蒙、刘再复、余秋雨为代表,认为当代文学进入前所未有的时代,空前繁荣,持极端肯定的看法;另一种主要以顾彬为代表,则持极端否定的态度,认为当代文学不值一提、一塌糊涂,其原因有以下四点:1.莫言之所以获得诺奖,不在于他的写作,而在于翻译者葛浩文的成功;2.莫言的作品主要采用传奇的写法,落后于西方现代派,属于通俗文学,文学趣味低;3.其作品缺乏思想与批判性;4.语言不行,过于粗糙。虽然顾彬作为德国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看法不乏偏颇之处,但事实是,借顾彬之口,说出了很多中国人的心声。

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评价持极端肯定态度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在世界范围内,从纵向横向上看,当代文学的生产力、创造力空前繁荣;2.从作家队伍上看,层次很多;3.文学的制度优势,政府对文学的重视很高。

而持极端否定态度的一方针对以上三种原因针锋相对,认为每年生产的作品虽然多,但却是大批的垃圾,不值一提;作家队伍庞大,打的却是人海战术;制度优势来自于体制内。

面对这两种极端的看法,吴义勤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单纯地做出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根本问题是要消除极端化评价当代文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些具体的比较性的尝试研究,比如说可以从语言问题、文学观念等着手。

紧接着,吴义勤教授谈到造成这种评价危机的两大社会背景,首先是全社会日益弥漫的不信任情绪;其次在于大众文化、高科技、新媒体对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引起阅读方式的改变、文学阅读量锐减,从而引发全民性的阅读危机。

文学批评的话语危机是最基本的表现之一,最本质的就是文学批评失去了信任与公信力。第一,文学批评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批评家隐去了自己最真实的个人感受,失去了个人的审美情怀;第二,畸形的社会文化心理扭曲了人们的评价观;第三,伦理化与道德化成为否定当代文学阅读的借口。而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滞后则是理论根源,我们需要克服三方面的思想误区:1.把经典神圣化、神秘化;2.经典自动呈现;3.经典的命名权问题。不能迷信权威,每都应该发出声音,进行互补性阅读。

最后,吴义勤教授谈到,面对这种评价危机,我们应该对文学怀有足够的宽容和基本的信心,专业学者和读者对文学阅读有信心,文学研究的未来还是非常光明的。